邮差·探戈·班多钮——电影原声《邮差》

 

 < BACK

1945年,智利诗人帕布洛·聂鲁达(Pablo Neruda)当选为参议员。在右派掌权时,作为共产党员的聂鲁达被迫与其他左翼分子一起转入了地下。这位有“受奴役者的诗人”之称的革命家在数年后,曾与年轻的妻子流亡到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岛上,直到1952年当权者撤消了逮捕左翼作家与政界进步人士的命令以后,夫妇两人才回到祖国。1994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邮差》,讲述的就是在聂鲁达流亡意大利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

  失业的青年马里奥是岛上渔民的儿子。在电影院里他从纪录片上得知,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的避难场所就是自己的家乡——位于天涯海角的小岛萨利纳。大家热烈欢迎著名诗人的光临,马里奥还幸运地得到了一份邮差的工作——专门负责给诗人送信。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开始雪片一般地飘向原本宁静的海岛,所以马里奥骑着自行车跨越山路,每天都要光顾诗人夫妇居住的小屋。在聂鲁达的启发下,他开始感悟到了诗歌艺术的美。邮差与诗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真挚的友情。

  多次出现在镜头中的音乐主题,标题为“Bicycle(自行车)”。在一个律动均匀、富于动感的节奏上,单簧管和班多钮(Bandoneon)手风琴交替奏出的一曲亲切、质朴的旋律,生动地描绘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奔波的邮差的形象。这一富有乡土气息的曲调作为配乐的主题(Main Theme),自始至终贯穿在了影片里。班多钮手风琴是一种用发单音的钮键取代了键盘的手风琴,在影片《邮差》里它成了一件富有特色的主奏乐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该片音乐中,如西班牙吉他和班多钮手风琴的二重奏主题,还有钢琴、班多钮手风琴和小提琴的三重奏主题等。

  意大利作曲家路易斯·巴卡罗夫(Louis Bacalov)于60年代开始电影音乐创作。在笔者的个人数据库里,除了《邮差》以外,他名下还有一部1983年的法国影片《Entre Nous》(英文是Between Us——“我们之间”,由法国女性导演Diane Kurys执导)。除此以外,我对这位意大利人也知之甚少,他并不在作曲名流之列。但就是他得到了1995年度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以一部旋律质朴动人、配器淡雅独到、充满乡土气味的“邮差”配乐,战胜当年参加角逐的另外千部“劲敌”——大名鼎鼎的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谱写的政治片《尼克松》(Nixon);如日中天的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参与的两部好莱坞大制作《阿波罗13》(Apollo 13)和《勇敢的心》(Brave heart);以及由英国作曲家帕特里克·多伊尔(Patrick Doyle)作曲的古典文学著作改编题材名片《理智与情感》(Sense & Sensibility)等。一部不起眼的意大利影片获得了第68届奥斯卡最佳剧情片配乐奖。我想,打动奥斯卡评委的,也许正是《邮差》配乐里与影片题材、时代和地域相吻合的那种朴素本色。

班多钮手风琴作为主奏乐器来使用,除了表现出作曲家音乐设计的独到以外,也表现出他的构思与剧情的息息相关。班多钮手风琴是源自阿根廷的一种民间乐器,首先应该在南美洲留传颇广。那么在多次听到这种无和声乐器所发出的明晰朴素的声音时,我们就会把它和国际共运史上的来自南美的那位集政治家和艺术家于一身,时刻关怀世界劳苦大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者聂鲁达(由1975年法国影片《老枪》中的男主人公——复仇者、医生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扮演)的形象联系起来。

  影片配乐中的另外一缕“南美因素”,就是阿根廷探戈舞曲“Madreselva”(塞尔瓦母亲)。在马里奥送来的邮件中,诗人的妻子马蒂尔德(Matilde)发现一叠唱片,她选出一张放在了唱机上。顷刻间,屋子里飘荡起著名的阿根廷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演唱的一首熟悉亲切的歌——《塞尔瓦母亲》。在这动人歌喉的感召下,诗人和妻子相拥起舞,跳起了探戈。这是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英国导演麦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一向认为“歌曲是文化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方式”,这一点从他的作品《邮差》中就可以感觉到。他用一首探戈歌曲表现了故事情节中蕴涵的忧郁的情思、亲切的温情和天涯沦落人对故土的眷恋。

  意大利影片《邮差》远离了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方式、手段、风格及内容,以一种至纯至真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的普通人和著名诗人之间友情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故事。影片所达到的深挚感人的境界,首先离不开1953年出生的意大利优秀演员马西莫·特罗伊西(Massimo Troisi)毫不矫揉造作、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遗憾的是,这位难得的演员在影片拍摄前已经接受了心脏手术。随着他艺术生涯中所饰演的最后一个角色——邮差马里奥的英年早逝,他本人也在影片完成的同年(1994年)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年仅41岁。在片尾字幕中,出现了导演和摄制组全体人员发自肺腑的最简单、真挚的一句话——“To Our Friend Massimo”(本片献给我们的朋友马西莫)。而作曲家巴卡罗夫创作的朴素、风趣、生动的“邮差主题”,也永远和马西莫令人难忘地塑造的一个普通的善良人形象结合在了一起。

  但令人遗憾的是,巴卡罗夫作品中明显存在着风格比较单一、旋律相对单调和音乐思路狭窄等弊病,这一点奥斯卡评委们并没注意到。这样看来,巴卡罗夫那位卓越的同胞——意大利电影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的众多出类拔萃的作品只得到过奥斯卡区区4次提名,也就不足为怪了。近年来日益走向极端商业化的好莱坞,对于这位伟岸的意大利人电影音乐思维中的超前意识,看来是永远难以理解和感悟的。电影百年以来,好莱坞一直是好莱坞。

转自 网易影视频道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