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性以及死亡:《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河马王子

 < BACK

对阿莫多瓦我知道一点,很遗憾,没看过他其他的片子,所以无从比较,但这一部也足够,可以让你沉思冥想很久。

影片中充斥了各式各样的女人,高贵的女人,卑贱的女人,真正的女人,变性的女人,怀孕的女人,失去儿子的女人,献身上帝的女人,卖淫的女人,异性恋的女人,同性恋的女人,还有不知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女人,因为她爱上了一个男人扮成的女人,真是眼花缭乱。

只有三个男人,都叫爱斯特本,瞬间即逝,一个是父亲,两个是儿子,一个儿子在十七岁生日那天出车祸死亡,另一个是婴儿,出生时即是爱滋病毒感染者,后来奇迹般地好了。

单身母亲曼尼拉独立抚养着自己的儿子爱斯特本,但是在他生日那天他们一起去看了一场话剧《欲望号街车》,出来后儿子为索要女演员胡门的签名,被车撞死。曼尼拉去巴塞罗那寻找十八年未见的父亲,通过她的活动,接触到了许多人,同性恋者胡门,变性人阿拉多,出身高贵的修女罗莎,却爱上了爱斯特本的父亲并怀了孩子,后来她与曼尼拉生活在一起,生下另一个爱斯特本后离开了人世。

慢慢地你才看出来,作为孩子的母亲,为什么会一直不告诉他父亲的任何情况,因为父亲也是一个女人,一个渴望变成女人的男人。

这种悲哀,是不是无处可逃?

母亲又带着另一个爱斯特本,这个生下来即失去父母的爱滋病患儿,象十八年前一样再一次离开巴塞罗那。

经历了那么多的事,而曼尼拉还能从容不迫,并且善待曾给过自己如此巨大伤害的男人,你不能不惊叹女人的坚韧和顽强。

也有软弱的时候,向胡门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熟悉《欲望号街车》的剧情,不仅年轻时演过,而且也与儿子的死有关,提到儿子,哽咽不能语,全身虚脱。你无法想象,一个以儿子为全部生活重心的女人,突然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还有什么理由坚持下去?

还居然让儿子观摹过自己模拟死者家属同意捐赠器官的情景,结果同样的事竟然很快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象元稹的诗: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影片在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独立的故事,可长可短,可圈可点,却都没有任由它发展下去,阿莫多瓦把它们编织在一起,你看到的是一组女性在自尊自立中对性的困惑和认识,以及她们不同的选择。

这是一个只有一半的世界,象爱斯特本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昨晚妈妈给我看了她的照片,但欠另一半,我很想告诉她,我生命中缺少的正是那另一半。”

爱斯特本并不知道,他生命中永远只会有一半,另一半根本不存在,另一半的男人,正在渴望变成一个女人。

色彩被阿莫多瓦赋予了生命,儿子死亡的那天母亲穿的是一件大红的风衣,一种不祥的红,仿佛在美丽的瞬间划上休止符。好象剧中人的服饰都跟红色有关,两个变性人爱斯特本和阿拉多也不约而同选择的红色,在这里,红色就象能说话一样,她在告诉你所有的美丽、堕落、性欲、暴力、服从、叛逆,还有生命以及死亡。

阿莫多瓦并不肯定什么,也不谴责什么,他只是把生活的本来面目端出来,不含任何价值评判,他不需要你有倾向性,不需要你把同情的矛头对准谁,。女性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变性人更是朝不保夕,处于弱势地位和道德否定中。而苦难也没有成为影片的主题,影片始终光线充足,色彩缤纷,曼尼拉就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平和善良,百折不挠。

就象河一样,不论是寂静的,还是喧哗的,总会绵绵不绝,不为任何理由停留。

即使是死亡也不能隔断这种生命的延续,爱斯特本的心脏移植给了另一人,而罗莎的骨肉正在健康成长。罗莎倒不象死于难产,更象是死于绝望,但影片的结尾她的儿子爱斯特本却战胜了爱滋病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温暖的暗示。

我想,阿莫多瓦是怀着善意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影片没有特别的愤慨,宽容是该片的基调,这需要多么博大的胸襟,而阿莫多瓦把这种胸襟赋予了他认为值得赋予的女性。

在影片的结尾,字幕上显示的是:献给所有演出的女演员,献给所有的女人,献给所有扮演女性的男人,献给给所有想成为妈妈的人,献给我的妈妈。

这说明了一切。

转自 www.eshanzi.com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