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手记:塔可夫斯基谈《镜子》

 

< BACK

《镜子》是塔可夫斯基1975年所拍摄的,(俄文拼写ZERKALO),也是他个人的第四部影片,在其七部影片中《镜子》恰好处在中心的位置。这不单单是指数值上的中心,也指艺术上的中心。这是他个人最不设防的自传式,大胆且自我暴露的电影,塔可夫斯基自问自答 "以我的视点,镜子是什么"。 

这的确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我所熟悉的周围人身上的真事。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是真实的,但是为何很多人总在抱怨他们看不懂呢?也许答案很明显,他们没有象从生活中提炼自我经验那样去感受其他人的经历。我们遭到群起而攻之是因他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异处:观众的经历距电影的内容离得更远,他就更倾向反对。人们希望从影片中获得生命的延伸,而非重复。现在是时候了让电影存有一刻没有娱乐,事实上我断然反对电影的娱乐性:因为这样做就是作家的退化也是观众的退化。 

《镜子》的目的即它的灵感是一种布道:看,学,用这些展现生活的范例。现在并没有多少电影能够如此,也许因为它们的出现过于困难,以至于今后将难以得到延续。现在电影依然是最年轻的艺术形式,它仅有70年的历史(访谈于1975年,电影的发明年代通常被视为1895年),在这个时候电影又到了发展的一个新的"瓶颈",电影会以磁带相带的方式被人们带回家中,每一个观众将与他们特别喜欢的电影直接面对面,你会问,那电影是什么,大众传媒,不,大众并非是质量的标准。同样的道理,有多少人在拍电影,但人数不是重点,有时小组要比大集体来得好。 

Q:为什么电影名为《镜子》而不是原来的名字《THE BRIGHT ,BRIGHT DAY》? 

《THE BRIGHT ,BRIGHT DAY》仅仅是剧本的名字,本来也没有打算用于电影。 

Q:是否可以认为《镜子》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 

不,绝对不是。那一点它与超现实有联系?我反对超现实主义,即便我可以理解一些部分,我现在更加反对超现实,同时也开始拒绝了解他们。在伟大的达利抛弃超现实主义之前,超现实主义运动早就瓦解了。

Q:什么是《镜子》的主题:它的重点是:道德上的主旨,发展,谴责? 

所有这一切对于任何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现实悬念与艺术的矛盾就是"HAVE TO BE 必须是什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构成关键在于它自身原则,决定于它的核心,沉重的旧框框。

事实上,我可以用煽动的语言来回答,在电影中的主题就列在问题中。

Q:《镜子》是象征主义吗? 

不!!!影象本身象符号,但并非可以象我们所熟知的符号那样可以破解。影象更像一段生活的集合,甚至就连作者也不知具体的含义。普希金一句"MY SADNESS IS RADIAN"这是影象不是符号。关于托尔斯泰之死,IVAN IIYCH 说其感觉如同身陷狭长的笛管中,不得进出。这仿佛是出自病人之口。其实早在中世纪一位日本作家就大声反对对艺术形式中符号的解释。这是非常正确的!!!符号越少越好!象征主义是衰微的征兆。 abc abc我所要求你们不要钻牛脚尖,不要把《镜子》想象的太复杂,它不过是一条直线式的简单故事,没有比这更易读。 

转自华南网木棉站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