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石榴的颜色》——哥德巴赫猜想

小可爱爱

< BACK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参与者:小可爱爱同学(下面简称可爱)
    stupidyoyo老师(下面简称SB)
    妖灵妖老师(下面简称101)

一:关于本片导演背景介绍(101)

前苏联导演帕拉杰诺夫(SERGUEI PARADJANOV,1920-1990)一生仅以四部剧情长片呈现于国际,但他那结合诗、绘画、民俗志的独特影象风格,却使得他紧随在塔可夫斯基左右,成为电影史上两朵异样奇葩,烁烁闪耀着。

他之所以和塔可夫斯基相提并论在于:他们的电影都是诗的,亦即把俄罗斯传统的抒情诗融入影象里,成就影象诗或诗的影象。此外,两人也都乐于采用非习惯性的叙事。然而,在整个电影风格上,帕拉杰诺夫离传统更远,更狂野,也更倾向绘画。

帕拉杰诺夫的独特风格来自于他的亚美尼亚血统,那属于高加索的神话传说,以及回教与基督教交错的宗教圣灵,是他所有创作汲取的灵感源泉。他的作品将高加索的草原复活在中世纪的时空下,隐隐透露出一个着魔的宇宙,神秘而诡异,并充满强烈的仪式性质,人和动物在其中不面沦为牺牲祭品。

这些与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帕拉杰诺夫的镜头下具有庄严的美,乍看俨然如图画里的宗教圣像,而失去了写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没有加以刻画,主角通常摆荡在牺牲、服从和热烈追寻自由中,最终毫无动作,也无作为,只是在土地上生与死,因为帕拉杰诺夫从不以连续性的叙事来描述人物的遭遇。

然而,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较接近图画电影或照片电影。摄影机定住不动,摄入一张张照片式的影象,影象有如一幅幅中世纪的壁画、或拼贴的画作,所有的物质都呈现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透视与景深,宛如被禁闭在画框里无法移动向外,却又象向镜框外作无限延伸。

可知,帕拉杰诺夫不只专擅电影,对诗与画也十分娴熟。他一生集诗人、短篇作家、画家、和导演于一身,各类作品都相当丰富。他去世后的隔年,亚美尼亚共和国EREVAN市政府将他故居改成博物馆,开放给公众,陈列他的绘画、拼贴、手稿、家具、海报等,展现他一生不寻常的创作经历。

1924年出生于乔治亚首府TBILISSI的帕拉杰诺夫,父亲是个古董商,母亲是当地的美女。他中学进的是音乐学校学声乐和小提琴,并参加绘画和壁画课程,也参与戏剧演出,后来他的戏剧教授督促他报考莫斯科电影学校(VGLK)。1946年,他考入VGLK,受教于导演IGOR SAVTCHENKO。第二年,他与一群TBILISSI同学因夜晚荒唐行径及同性恋嫌疑被捕——这是他首次尝到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叛逆个性使他象冷战时期的不少苏联导演一样,动辄被控以莫须有的罪名而羁狱。

隔年被释放后,IGOE SAVTCHENKO找他担任一部新片的助导,并让他导十分钟的一个段落。1951年,他在莫斯科和一个靼旦大学女生结婚,但她的家人为报复而杀了她。帕拉杰诺夫乃在第二年搬到基辅,进入基辅的杜普仁科制片厂,与人合导两部片。终于在1958年执导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那是一部有关爱情的音乐喜剧。这期间,他有了第二次婚姻,对象是个外交官的女儿。1961、62年,他各有了一部长片,但这三部影片未在基辅以外地区上映。

1965年,国际影展首次认识帕拉杰诺夫导演。他前一年拍摄、为纪念乌克兰作家MIKHAIL KOTSIOUBINSKI百年诞辰而改变自其短篇小说的《被祖先遗忘的阴影TENI ZABYTYH PREDKOVI》先在MAR DE PLATA影展获最佳导演和评审特别奖,接着被选参加旧金山、罗马、蒙特利尔的影展。影片在莫斯科的一间大电影院推出时,观众在赞赏中有所保留,尽管如此,并无法使此片作更大范围的发行。

此后,帕拉杰诺夫多次公开声援被官方逮捕的知识分子,终于把自己也拖入险境。1973年12月,他从莫斯科旅游归来,旋被当局逮捕审问,并入狱。莫斯科电影界在圣诞节时获知他被捕的消息,隔年年初,此消息被欧洲的报纸转载登出,帕拉杰诺夫被控“同性恋”罪名,判决五年的劳改营。同时,一个被盗印的《石榴的颜色》版本被偷运出国,引起国际关注,欧洲电影界组成一个帕拉杰诺夫声援团向苏联施加压力,经过法国作家阿拉贡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后获释。

此后,他的几个拍片计划都未蒙通过,生活陷入窘境。1982年,又在老家被KGB逮捕,控告他用几壶酒贿赂官员让他的侄儿进大学,所幸入狱半年多即被释放。1983年,苏联的政治逐渐松绑,他才有机会拍摄20分钟的短片《苏哈密堡垒的秘密LEGENDA O SURAMSKOJ KREPOSTI》。本片在1986年参加鹿特丹影展,大受好评。此时他已定居在EREVAN,拍摄机会源源不绝。1987年的《吟游诗人ACHIK KERIB》受邀伦敦及纽约影展,并在1988年第一次获准出国参加鹿特丹影展。迟来的荣誉对于已迈入老年的他似乎带点苦涩。1990年,他因呼吸道并发症时时于EREVAN。7月,他的灵柩被移往亚美尼亚伟人纪念馆,沿途有五万多人追随他的行列。

二:关于本片背景知识介绍:

1、本片人物:莎耶特.诺瓦介绍(101)

《石榴的颜色COLOR OF POMEGRANATES》(1969)原名《莎耶特.诺瓦SAYAT NOVA》,诺瓦是十八世纪亚美尼亚著名的吟游诗人,年轻时曾受到格鲁吉亚的国王赏识,被召入宫,成为宫廷诗人,晚年则笃信宗教,成为僧侣,避世于修道院。帕拉杰诺夫在片头就告诉观众:“不要在影片中寻找诺瓦的一生。”他籍电影方法将诗影象化,只是打算呈现抒情诗人VALEIR BRIOUSSOV所说:“中世纪亚美尼亚的诗是雕刻在宇宙历史中人类精神最辉煌的胜利。”

补遗(可爱):僧侣诗人萨雅·诺娃(1712-1795)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个村庄Sanahin,其父母为亚美尼亚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与帕拉杰诺夫同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他原名为Haroutiun Sayakian,年青时,他成了一名吟游诗人。活动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而后被亚美尼亚人称之为“SAYAT NOVA(歌王)”,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是,他与格鲁吉亚王国安娜公主相爱了,因而被国王下令放逐。在亚美尼亚北部的一个修道院里度过残生。或许与本片有着一定联系就是:萨雅是由入侵格鲁吉亚的波斯王国士兵所杀害。

2、电影相关介绍(SB)

据说帕爷爷片中的服饰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更悬的是有人提到一顶帽子,鼹鼠皮做的,说为什么用鼹鼠皮呢?因为在安徒生的某篇童话中鼹鼠差点毁了Thumbelina(好像是个城市.哪篇童话?),而且帕爷爷还专门为这个"典故 "构思了一个脚本,叫"欧登塞(丹麦菲英岛北部港口城市)的奇迹"(A Miracle in Odense).ft~~~~~~~

帕爷爷生性高傲,一向挑战权威和观众.但他很服两个人,一个是帕索里尼,不只是因为两人都姓帕,而是因为后者对前者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另一个是塔尔可夫斯基,两位大师也是惺惺惜惺惺,那部Ashik Kerib 在德国首映的时候帕爷爷要求全场肃穆一分钟(有没有起立不知道),向塔爷爷致敬.

补遗:DVD消息(可爱)

在Kino发行这张原版DVD内,包括了一段对帕诺让诺夫访谈,长约50分钟,但D商只做到20分钟,应该是帕老师的从影回忆录。另包含一部帕老师1967年执导的一部10分钟短片:"Hakob Hovnatanian",是一段19世纪在塔部利什的亚美尼亚人的肖像画。这部短片是帕诺让诺夫在执导“石榴的颜色”间隙完成的。帕老师在拍摄这些上个世纪祖先的服饰、肖像、手工品图片中,寻回旧日塔部利什的痕迹。

补遗(可爱):

本片糅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从而成为一部完美的作品。对我而言,它始终神秘莫测。它一直鼓舞着我,给我继续电影创作的力量和勇气。
——Atom Egoyan 加拿大著名导演。帕老师的同乡。

三:本片图解

1、泛谈(101)

从结构上看,全片基本上以一场一场的画谜构成。影片共有八个篇章:从诗人的童年时期,到诗人的死亡,中间夹杂着狩猎婚礼与葬礼的仪式,奢华的牺牲奉献,以及大主教之死等,电影的拍法仿如默片,没有对白,一切声音、音乐均以画外音出之,不然就是刻意地不同步。摄影机固定在一般人视线之上的一点,加上拒绝明暗分野强烈的灯光编配(无论是户外或户内的场景、白天或晚上的色温感光度均没有分别),令影片的每个画面、构图都有平面化的迹象——因为景深的不存在。这无疑叫人联想到西方中世纪绘画或“圣像”都有类同的特征。那时画家的眼睛没受过“透视法”的洗礼,画面内的构图,无论是前景还是后景,每个元素,都有等同的比重。本片遵从的也是这种特性。

若要在片中寻找连贯的叙事是徒劳的。每一个影象都充满了隐喻性,与诗的文字相互映照,却拒绝叙事,反而产生无穷的想象,有如一则则谜语。诗人与爱人都由同一演员扮演,人物的动作犹如木偶,而所有的动作都属日常的惯性,如:挽纱、织布、祈祷、宰羊、狩猎等。这些动作呈现缓慢、富节律性的韵律,仿佛舞台上呈现的偶戏,又如一场场祭坛上的仪式。而所有人物的表情含蓄静默,两眼睁开而不注视,仿佛被某种魔咒催眠,又象在梦游一般。而一连串的物质——象征,更增加这种迷惑性,日常生活的物质,如:地毯、花瓶、刀、洋娃娃、盘子等,都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狂肆冶艳的服装色彩、狩猎场面与清寂冷肃的僧侣服饰,丧礼仪式,以及与死神对话、天使现身的洁净出尘等,使的全片的风格色调层次多变,既具有感官的浓烈飨宴,也兼容修道院节欲的超脱心灵。

《石榴的颜色》是一系列声色俱茂的寓意图。导演的想象力有如展动翅膀的飞马,层出无竭。影片的影象风格时而华丽、时而清肃,流连于世俗与出尘之间,帕拉杰诺夫的手法一时极之朴拙天真(有些场面宛如梅里爱草创电影的时代),然后精致严谨(像镶嵌画,或诗人极度提炼的默剧手势与眼式)。这一连串的寓意图自然叫人想见诺瓦丰盛的一生,假如他的文字印证的是他的一生经历,帕拉杰诺夫的映像还原的,是他那极度纤敏的感官网络与超脱的心灵!

2:泛谈(可爱转载)

前苏联亚美里亚地区导演瑟吉·帕诺让诺夫执导的一部个人代表作。被誉为“前苏联冷战时期最出色的一部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色彩,影片叙事类似于《追忆逝水年华》支离破碎、缺乏前后连贯。整部电影非常抽象,充满了象征意味,让人非常难以理解。因此,在IMDB的网友评论中,将本片列为他认为最难看的一部电影。然而在亚玛逊网站上,我找到一位网友评论,对我理解本片有所裨益,他的E文翻译如下:

影片影象风格深受亚美尼亚中世纪绘画和十九世纪塔部利什民间画家普罗斯马尼以及哈可伯·哈瓦纳坦尼(与导演及本片主角诗人一样,生活在塔部利什的亚美尼亚人)影响,本片的影象风格完全不同于导演以往的作品。在本片中,镜头甚少移动,帕诺让诺夫创造了大量以前的舞台造型,影片里,他的演员多半时间是面无表情站立不动,或进行仪式般的哑剧表演。帕诺让诺夫自己是个天才般的艺术家,他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抽象派拼贴画和素描,大多数可在帕诺让诺夫博物馆里看到。

就象费里尼一样,帕诺让诺夫也在自己电影里放置一位令人过目不忘的面容。本片里的女主角格鲁吉亚人苏菲柯·切沃尼扮演了几个精彩片段:年轻诗人和他的爱人安娜,白色饰带的修女、诗人的沉思,无论是扮演男性还是女性,她都显得异常美丽。

尽管本片出名在于片中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但它的配乐也非常出色。由萨雅创作几首诗歌及民谣与亚美尼亚、格鲁及亚传统音乐完美结合创作出非凡声音蒙太奇效果。值得一提,导演帕诺让诺夫在进入电影学校之前学习音乐。影片里展现了大量该地域特有的悠久历史的手工品、古代遗迹:地毯、亚麻织品、金属制品、历史遗迹。

3:图解电影前一个小插曲(可爱、SB)

2001-10-28 23:58:45 恶势力
uu老师,想好了没有?

2001-10-28 23:53:19 uu
同学,我刚刚看完一遍内!!!

2001-10-28 23:53:39 uu
老实说这个片子我真挠头

2001-10-29 00:00:09 恶势力
哦。老师麻烦讲详细点。
前两天才找到你帖子。
我靠,原来又是一个靠解构电影为生得啊

2001-10-28 23:55:13 uu
这个,你们年轻人市面见的少,我不怪你们
将详细点也得先弄明白一些基本资料阿
我正在yahoo找

2001-10-29 00:01:15 恶势力
嘿嘿嘿嘿|……
呼啦!找到一软肋了也!

2001-10-29 00:01:39 恶势力
我靠。又一翻兽。

2001-10-28 23:55:45 uu
不是鸡肋?

2001-10-28 23:56:02 uu
什么叫翻兽

2001-10-29 00:03:05 恶势力
翻译禽兽!
还有一种叫:写兽(写手他哥)

2001-10-28 23:57:50 uu
......
废话,有没有常识阿,这种东西你丫不去看资料怎么理解阿

2001-10-28 23:58:13 uu
随便问你一个:教堂里放了一群绵羊是什么意思

2001-10-29 00:04:19 恶势力
嘿嘿嘿嘿……
哦也!
我一般写影评从不看资料。全靠感性。

2001-10-28 23:59:04 uu
感性能说清楚细节嘛?
先要搞清楚前因后果

2001-10-29 00:05:39 恶势力
靠。知道还叫你老师干吗?
祭奠、牺牲、仪式。我能联想起就这几个词。

2001-10-29 00:01:00 uu
知道为什么用那么多羊么?挤来挤去的?
我也知道这是祭奠,问题是它为什么这么搞

2001-10-29 00:07:21 恶势力
你说:这他妈的主教死时,周围一堆绵羊。这什么意思?
靠,不看导演的手记,没法理解。

2001-10-29 00:02:13 uu
靠,导演自己都说:"需要理由吗?"

2001-10-29 00:08:34 恶势力
包括,那几只死鸡,甩再蜡烛上,怎么JB理解吗!
没搞没搞。

2001-10-29 00:03:33 uu
还有那些个滚来滚去的金球球,他妈的为什么从背景滚到前景???
tell me why!

2001-10-29 00:09:51 恶势力
我现在也明白,甭管多NB影评。所谓的“诗意”就是他妈的胡说八道。
或者不着边际乱侃些景深啊,油画呀。就完了。
还让你觉得人讲的特好似的。
操!

2001-10-29 00:04:44 uu
对啦!!!!!!至少这部电影是这样,谁都没说清细节!!!!!
都胡说呢在那,蒙谁阿

2001-10-29 00:11:23 恶势力
哈哈哈哈。
我操。
这片真几吧让我疯了。
你说这老帕凭什么跟老塔平起平坐啊。
不久玩点民俗、油画吗。

2001-10-29 00:05:34 uu
"诗意"这个词儿不能用到这部电影上
那安爷爷塔爷爷的该怎么说?

2001-10-29 00:06:18 uu
不是油画!!
是他妈的染布!!!
编织!!!!
哑剧!!!!

2001-10-29 00:08:04 uu
不过我觉得房顶上晾书的那段不错,跟魔法故事似的

2001-10-29 00:14:04 恶势力
我意思是塔摄影风格不是酷似油画吗?
不过,101文章有些也有点道理,
比如:他电影就跟一副副静止的画像一样。
我觉得就象幻灯片感觉。

2001-10-29 00:14:38 恶势力
那你说诗人跑屋顶,跟一只羊站一块儿,又怎么理解?

2001-10-29 00:09:15 uu
诗人和羊都是祭祀?通向神圣?

2001-10-29 00:11:36 uu
女人胸前的海螺!这个经典

2001-10-29 00:17:41 恶势力
哎,咱们最缺的不就是西方的宗教意识吗。完全两个世界。
一老外说:这片非得亚美尼亚人才看得懂。顺便也把老帕骂了一顿。
说什么艺术电影也分等级得,ABC,老帕属于低下层。
操。看来,老外还是一学校电影系得,都有困惑,更别说咱们中国人了。

2001-10-29 00:12:25 uu
真是!再说了,我看一贴子上说连亚美尼亚人都看不懂 ft~~~~~

2001-10-29 00:18:30 恶势力
这什么意思?
还往上面泼奶。
最后瓷瓶上还有两海螺。
靠,这都怎么理解啊?

2001-10-29 00:13:31 uu
生殖器?射精?
我操,服了

2001-10-29 00:14:52 uu
那个在染布前跳舞的女人是什么意思?用镜子抹屁股的那个

2001-10-29 00:21:11 恶势力
生殖?繁衍?民族的传种接代?
意味着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特产的一个繁衍过程?
瓷器看上去比较象文物

2001-10-29 00:16:12 uu
我觉得可能更单纯一点,性启蒙?性唤醒?反正是青春期的诗意象征

2001-10-29 00:23:41 恶势力
那干吗要再瓷瓶上贴两海螺?
海螺意味着阴茎?瓷瓶意味着阴道?
那为什么是两个海螺啊?老帕喜欢三人行吗?

2001-10-29 00:24:11 恶势力
或者意味着:父亲、母亲、儿子。三人

2001-10-29 00:18:24 uu
两个海螺意味着两个乳房?
瓷瓶是阴道?
女人体???!!!!!!!

2001-10-29 00:25:13 恶势力
那往女人乳房上泼奶又怎么理解?

2001-10-29 00:19:33 uu
妈逼,射精

2001-10-29 00:26:25 恶势力
射精?太过象征符号化了吧?

2001-10-29 00:20:50 uu
瞎鸡巴搞
你看访弹里的片断了吧,塔其他影片多叙事阿

2001-10-29 00:27:18 恶势力
是,所以,我不说了吗。他这部片完全不同于他本人其他作品。

2001-10-29 00:22:01 uu
我怀疑他本人过于放纵了,

2001-10-29 00:22:44 uu
太意识流了

2001-10-29 00:29:31 恶势力
有可能。而且根据其历史,他是比较反叛、放纵一个导演。
估计他跟格林纳威有点相通,以前都是学抽象画。
抽象画,这玩意能按写实理解吗?

2001-10-29 00:24:19 uu
那个东西是唬人的
过于抽象的东西只对作者本人有意义

2001-10-29 00:32:40 恶势力
但对于观者,是个大难题啊?
而且,这电影抽象了,就是怎么说怎么有的东西。全凭自我想象发挥了?
没准,他自各都不知道一副画面一副画面蕴涵着什么意味。
就是一种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东西。

2001-10-29 00:33:27 恶势力
但本片总体思想,主题。老帕肯定是设想一个的。
关键是:我现在连这个都看不出来。
操!真泄气!

2001-10-29 00:27:34 uu
对,我也这么想,可是又觉得这样是不是在纵容自己懒惰?
我不这么弱智阿
连2001太空漫游都看得懂啊!!!

2001-10-29 00:34:24 恶势力
先下了。难题留给老师解决。
同学,先sleep去了。

4、图解本片(SB)

影片开始渗出的红色石榴汁洇成的是亚美尼亚地图,象征人民的苦难和牺牲(诗人所穿的长袍也是红色,可能用来代表血脉相连的灵感源泉或民族希望);紧接着一把匕首大概喻示着连绵不断的战争,或者是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在屋顶上晾书的那一段比较好理解,书代表古代的智慧,打开的书在风中不断翻页意味着知识的流传(在被阅读),童年诗人躺在它们中间喻示着他已溶入祖先的文化遗产,一种灵魂的交流(无论如何,这一段是全片最让我惊叹的场面)
  青年诗人与其心上人纺织的那一段,背景是不断旋转的丘比特,再加上两人的眼神和手语交流(手上有戒指),大概是要传递一点郎请妾意的意思.画外音:"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红色的(黑色的)火"
  影片最后,诗人弥留之际出现的那个身穿绿袍头戴叶冠的森林女神,可能是亚美尼亚民族神话中的女神Anahit,估计其职能类似大地母神该雅,是自然和生命的守护者,她往诗人胸前泼石榴汁意味着某种裁定?但宣判诗人死亡的却是一个泥瓦匠,他先让诗人"唱"(剪辑重复两遍)然后说"死",诗人果然就倒下了.这里可能是说人民对诗人的需要和遗忘?另,泥瓦匠在用圆管塑墙,这可能是个通感:用建筑的方式把诗人的歌咏永远封存,使其不朽.
  又及,诗人之死这一段用了灵魂/肉体两分法(典型的基督教),瘫在地上的黑袍代表诗人死去的肉体,而那个穿白衣的诗人(起来唱歌又倒下最后看见童年的自己化身为天使)显然代表超越的灵魂.
  贯穿全片的主要动物有两种.一种是鸡,一种是羊.不知道在亚美尼亚的民族信仰或者基督教中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殊含义.大略看来羊是祭祀品,不过主教的下葬仪式上为什么要在大堂里放入上百只羊?(羊的数目越多死者地位越高?)片中的鸡总是立在某人平伸的右手臂上(想飞却飞不起来?无法超脱?),而最后当诗人倒地死去时,好几只鸡竟然扑楞楞飞过来,白毛满天,搞的诗人连死都死不安稳.着实令人费解.

5、图解本片(可爱)

序幕:

三只平放在白布上的石榴,布底突然溢出鲜红液体。依稀象地图。
白布上的一把银匕首,匕首底下泌出的血液,依稀象地图。

两副地图是不同形状的,是否代表着两个地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这是诗人与导演同为在格鲁吉亚出生的亚美尼亚人)石榴汁液为红色,与血液颜色相似,代表着人民痛苦与牺牲。匕首象征着该地区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火纷争。(外族入侵,诗人正是死于波斯士兵手下)

赤裸的脚挤压葡萄(在一注文石碑上)
与诗人的诗歌“我是一位生活和内心充满痛苦的人”相对应。脚代表外力/环境,石碑代表诗人内心,葡萄——象征诗人的痛苦处境,被碾碎。

数尾翻腾挣扎的鱼

最初是一只鱼在两化石之间翻腾,后变成三只鱼。前者象征着诗人在民族古代诗歌文化种探求。后者意味着只有诗人发现了其中奥秘,其他两条鱼一动不动。

干花与乐器

干花为玫瑰,象征着爱情,乐器为该地区独有的一种乐器“kurban”,诗人正是依靠诗歌,吟唱获得了安娜公主的爱情。

一丛荆棘

象征着爱情带来的痛苦(国王下令放逐)和诗人的诗歌继续对应。

下一段:小孩卷曲身体,母亲披上毛毯,父亲一旁观看。

象征着诗人在母亲子宫(卷曲身体,胎儿在子宫形状)。毛毯——诗人父母皆为地毯编织工。

下一段:僧侣晒书,小孩一旁观看。爬梯,风吹书。歌声响起。

象征着诗人童年受到的文化和宗教教育。赞同SB老师所言。补充一点,小孩爬梯上教堂顶,翻书,象征着诗人向人民传播本民族的诗歌(以歌声,在高处向四周传播)。(因为很多人不识字,诗人曾写过一首诗:无论我生或死/我的诗歌都将唤醒人民/即便我死去/也不会消失什么)

下一段:小孩看人洗地毯。制作地毯。

我认为这段寓意不是太多,仅仅表明诗人童年所处环境。(父母为地毯编织工)

下一段:与鸡相关片段

此段极为抽象,很难理解,鸡在本片中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动物。多次出现。猜测:鸡应该在他们民族或导演自己心目中比较有民俗意义的一种指代。这个谜底看来只有导演自己才能解答。

下一段:牛奶泼向男人、女人身体。海螺。

赞同SB老师说:童年性意识觉醒。片中这段时:小孩已变成少年。

下一段:我们彼此寻找我们自己

出现几个民族工艺品、服饰,男女两人在同一场景交替出现,表明着两人爱情从寻找,到出现过程。途中出现:男人的鸡、书、手里的碗、倾倒的沙、布、表明男人吸引/追求女人种种手段,女人手里遮着面容的饰带,最后揭开。表明接受。

随后,两木偶般表演人物轮换登场起舞,应该是展示两人爱情的欢愉。

下一段:为什么我得到是这些?

象征着诗人被国王放逐,进入修道院。几个女人在画面中,一人拿球抛掷,一人拿枪,一人举伞,男人与孔雀亲吻。骑马的士兵杂耍似地抛球,令人费解,大体是表现男女两人被强迫拆散分离的悲伤。枪代表着国王的武力,球代表着不确定性(圆,滚动),抛球意味着爱情的不确定和无法始终如一。而伞的象征意义无法理解。

下一段:我们为爱寻找避难所,却来到死亡之谷。

诗人反复举的那段写着文字的布,不了解文字含义,就无法理解本段寓意。

下一段,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

诗人身着黑色,公主身着红色,火——红色、黑色。红色代表着热情,黑色代表着死亡。预示诗人爱情悲剧。出现的海螺、瓷瓶,是否就是SB老师说的女人身体表示怀疑?海螺象征着男人阳具,瓷瓶象征着女人阴道。但最后为什么是两个海螺附在一个瓷瓶上?不解。

下一段:修道院生涯

修道院生活描述,无过多含义。

下一段:主教之死。上帝带给我们悲伤,悲伤。

为什么要这么多只绵羊,我认为不是主教级别高,是和片头诗歌对应,诗歌中反复出现“grief,brother”,绵羊象征着人民,任人宰割,主教则意味着救世主,主教死去,表明了人民希望宗教救赎灵魂的破灭。

下一段 女人、男人、球、羊。

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彻底远离,归依宗教。小孩突然又出现,撕开父母手中相连饼,暗示诗人对爱情彻底失望,和不信任。

下一段,诗人父母去世

塔尖从空中落下,摔碎。表明诗人痛苦心情。

下一段,我看清了一切,奇怪是看见只是野蛮,原始。我明白生活抛弃了我。

诗人与羊站在屋顶,工人四处铲草,纷纷扬扬。诗人与羊站一角。随后出现宰羊,烤羊排画面。随后一对夫妇突然说起土耳其浴场、诗人。令人费解。是指诗人渴望通过祭奠、牺牲,获得神圣?还是指诗人行游各处,传唱诗歌。却无人理解其内心痛苦?

下一段,我听见了父母和希望的召唤,却感到疲倦。谁为这片古老土地带来伤痛?

赞同SB老师所言。诗人的灵魂得到了升华。童年的他又成了天使。并与父母相见。

下一段,我知道,我知道我不久就会死去。

女神?应该是如SB老师所言,代表着亚美尼亚的民俗童话/宗教中一个女神。泥瓦匠出现几乎让努力坚持看到片尾的人抓狂,几只翻腾的鸡,诗人黑衣褪下,白衣死去,片尾再次闪现女神。

泥瓦匠筑墙,以圆管,我认为不是将人民对诗人的需要和遗忘。是否可理解为:诗人肉身的消亡,(一堵墙隔开)但其诗歌依然流传不朽(圆管,可让歌声飞出墙外?),而泥瓦匠是否代表着入侵的波斯人(因为高加索地区人民多为游牧民族,建筑技术不高。而波斯人因国力强盛,建筑水平较高),他说“死”两次,诗人倒下。也符合“诗人是被波斯人杀害史实”

附:如果能够理解本片,还有什么电影会看不懂呢?——可爱与stupidyoyo老师一次QQ上的感慨!

转自后窗看电影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