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过往的清纯与美好 --看丘赫莱依《士兵之歌》

菲林橙子

 < BACK

   看《士兵之歌》,有一种灵魂被扯疼的感觉,这部老丘赫莱依在1959年拍的片子讲述战争时一个普通士兵,一个19岁的大男孩阿辽沙回家探亲时路上的遭遇。隔了如此久远的年代,依然好看。就像一些老歌,历久犹有余韵。

阿辽沙的回乡之旅仅有几天,路上四天,在家呆两天,还是他用立功的机会争取到的,故事的展开是一个"旅行片"的模式,阿辽沙"在路上"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甚至经历了美好的爱情。 

公路片的形式犹如一幅全息场景图,可以展示尽可能多的人物和事件。但是此类电影要尽量避免出场人物的浅薄与无力,《士兵之歌》的伟大在于,只用寥寥几笔,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就跃然眼前:那位头上缠着绷带,眼神中透出严肃中和慈祥的将军,那位残疾军人妻子的泪与热吻,那位女电报员的愤怒,那位中年女汽车的疲惫,不仅是俄罗斯老学院派演员演技出色,导演也深谙表现的技巧。

看《士兵之歌》,体会的是往昔的清纯,就像看中国50年代的老片子,那时的人自然,有一种单纯明朗的气质,干干净净,就象晴朗的天空。老丘赫莱依的几部电影都很张扬人性,也有一些大胆突破,如涉及后方的军人妻子与别人通奸,是第一次在电影中描绘。还有,他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个"英雄",击毁敌人的坦克后,在首长面前手足无措地承认,自己是害怕了,丢下通讯工具跑开,无意中才立功。还有,在回家的车厢里,阿辽沙用印了自己照片的战地通讯给大家卷烟,见别人不信他做的事情,这才把已经烧了一半的纸打开,大家叹息烧了可惜,他才孩子气地笑了:还有呢!帮前线战士把辛苦节省下的肥皂带给后方的妻子,发现战士的妻子已经与别人同居了,阿辽沙走到楼下,居然会又转身去把肥皂拿了回来去送给战士的老爹,甚至连包肥皂的纸都没有留下。正是阿辽沙身上那晶莹透明的孩子气,孩子气的愤怒,孩子气的热情明快才使影片如此具有感染力。

关于阿辽沙与舒拉之间的爱情,完全处在一种初荷状态,两个人奇异地在无人的车厢里相遇,天真的女孩因为恐惧而大声尖叫"妈妈",并且准备从车上跳下去,而后在士兵进来搜查时两人同时躲在草垛里去,阿辽沙的脸本能地在挨着的女孩的脸上摩挲,而女孩出于警惕和自我保护称自己有了未婚夫--受伤的飞行员,正准备去探望他。此后阿辽沙就很纯洁地抑制自己的感情,因为他不能追求一位军人的未婚妻。在路上,由于阿辽沙下车去打水,两人分开,又彼此找到,在温柔的对视中爱情温柔地流露,但是两人必须要分开了,舒拉说,阿辽沙,我没有未婚夫,女孩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而阿辽沙没有来得及要来舒拉的地址--他乘坐的火车已经开动了,来不及听清女孩说什么了,两人就永远分开了,白桦林叠印着女孩惆怅的脸,俄罗斯式的忧郁和伤感。

爱情,刚刚到来就失去,而战争摧毁的不仅是那已成废墟的家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一秒钟前还问阿辽沙有没有女朋友的那位美丽少妇,变成了躺在花丛中的一具没有生命的尸体。战争的可怕就在于把每个充满个性的生命分为敌方和我方简单的两种,然后又把他变为同样的无生命的肢体。还有,屠戮了所有来不及生长的感情,还来不及对某人流露爱意,还来不及对一个其实早已原谅的人说没关系,生命就消失了,战争摧残了所有来不及表达和进行的感性。

阿辽沙和母亲见面的一场是全片的高潮,而这时影片已经快要结束了,阿辽沙因为在路上好心的帮助:陪残废军人等他的妻子,送肥皂,从被炸的火车中救人。等他回到家中,已经只剩下几分钟时间了,他必须在这几分钟时间里和母亲说完话,搭来时的汽车回去,准时回到战场上去。在影片的开始,就是阿辽沙的母亲身着黑衣站在村口等待儿子的回来,所以观众都已知道阿辽沙与母亲的此次见面便是诀别,越发加深了悲剧的强烈。而儿子回到村里,母亲却还在地里劳动,听到儿子回家的消息,母亲飞快地往回跑,穿过田野、丛林,向大路奔来,阿辽沙也站在行驶的货车上焦急地寻找母亲的身影。还是跑得喘不过气来的母亲看见了儿子,大叫一声"阿辽沙"。母子相见的场面拍得很素朴,导演在这里特地略去了所有的声音,荧幕上母子泪眼相望,听觉的空白强化了视觉的效果,也造成了震撼和诗意。阿辽沙久久地看母亲,母亲终于说:阿辽沙,你长胡子了,你抽烟吗?阿辽沙:对不起,妈妈,我要走了。母亲:不----两人泪眼婆娑。最后,母亲抚着儿子的脸:阿辽沙,我会把你等回来的,虽然我没有把你爸爸等回来。

隔了好几年,第二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看到这一段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尤其那一刹那母子初见面的空白时光,简单就是极致,有时候。

隔了很多年,又有一个也叫丘赫莱依的俄罗斯人拍了《窃贼》,一部充满复杂人性的电影,窃贼男人和小男孩之间奇妙的感觉,不可单纯用感情二字概括的微妙。这个丘赫莱依正是拍《士兵之歌》、《第四十一》、《晴朗的天空》的老丘的儿子。从单纯到微妙,一个民族电影在经历着种种不仅是形式的变化。

看四十年前的《士兵之歌》,想起中国的一首很多人都喜欢的老歌《五月的鲜花》,三十年代光未然作词,阎述诗作曲,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这首歌的曲调是平和而忧伤的,带着许多美妙的旋律。而《士兵之歌》的风格和这首歌很像:即使处在和平年代也无法掩去的对过去美好的哀伤。

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士兵之歌》遭遇了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虽然后者最后获得大奖,但是有很多西方评论家对《士兵之歌》评誉极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两部电影都与这样的主题有关,那就是:生活的激情。

转自 卓越网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