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雨何时能下:《暴雨将至》

河马王子

 < BACK

我承认,那个阿族少女在临死前微绽的笑容,就简单地打动了我,继续看下去,我还会更深地陷入,才会明白有比死亡更深的悲哀,那就是仇恨。

    这部片子并不是由三个独立的故事构成,其实是一个故事的三个段落,导演用小标题把它标示出来,分别是:“WORD”、“FACE”、“PICTURE”,都讲述的是各种情感面对仇恨的无奈,这样的仇恨,有个人的,也有民族的,遍布世界各地,从巴尔干,到伦敦,并且无休无止,象电影中不停出现的一句话:

    “时间永不会停止,因为圆圈并不圆。”

    但电影的结构真是一个圆圈,先讲述结果,两个所属不同种族的青年男女相爱,在巴尔干的马其顿一个村庄里,男的是一个年轻的神父,许下了哑愿,因此不能说话,阿族少女杀死了牧羊人后藏匿于修道院中,年轻的神父救了她,两人没有语言交流,但并不妨碍他们一见钟情。危难时期的爱情更纯粹吧?就那么短短的一瞬,年轻的神父便背弃了自己的信仰,背弃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愿,他们离开了修道院。悲哀的是,少女最终死在了自己亲哥哥的子弹下,因为她不愿意与相爱的人分开,在分离的刹那,她选择了人性,爱情战胜了仇恨,也被仇恨所毁灭。

    这样的镜头,令我想死波黑战争时的一个新闻照片,两个相爱的塞族和穆族的青年,各自被自己的族人射死在一座铁桥上,咫尺天涯,不过那一刻我相信,他们最终获得了自由。

    比死亡更悲惨的,是在仇恨的煎熬中活着。

    接下来影片的主人公才出场,是男青年的叔叔亚历山大,一个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摄影记者,生活在伦敦,与有夫之妇相爱。影片的第二段发生在伦敦,亚历山大在波黑战争中拍到了枪杀无辜者的镜头,受了重大刺激,决定回到自小就离开的家乡马其顿。与亚历山大相爱的女人怀了孕,希望与丈夫离婚,两人在餐馆吃饭时遇两个相互仇恨的男人,从争吵到开枪射击,混乱之后女人发现自己丈夫的脸已经成了血肉模糊的一团。

    第三段写亚历山大回到村庄后的经过,可视为第一段的前奏,亚历山大年轻时的恋人叫汉娜,是阿族,并且是那个阿族少女的母亲。看下去你就明白了亚历山大自始自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超越了一切偏见,他的灵魂在回归中变得更加的自由,而汉娜,对亚历山大的重逢,虽然尽量克制,不发一言,但做作的身体还是被炽热的眼神背叛,女人可能只为爱情而生,但这已经足够了。

    在暴雨即将来临的时候,亚历山大救出了被抓获的阿族少女,虽然她杀死了自己童年的好友,他拉着阿族少女昂然地走,不在乎自己族人枪声的警告,或者那一刻,死亡并不是一种结束,亚历山大超越了死亡,他心灵的天空更高,象那只孤独的鹰,飞翔的同时眷恋着自己的故乡。

    亚历山大的族人成全了他,他死在自己族人的枪口下,他一死,暴雨即至,冲刷了一切。

    这也解释了少女为何最终会选择奔向自己异族恋人的原因,是因为那场雨,那场从一开始就期待着落下的雨,洗涤了罪恶,泯灭了仇恨。

    影片的结构很巧妙,时间划了一个圆弧,使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原因,并且知道了原因背后隐藏的宿命。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城市,杀死的也不仅仅是个体的人,而是使我们心灵荒芜,使我们的生存变得毫无意义。

    仇恨一直贯穿了两个种族的始终,却一直有一股温柔的爱意与之抗衡,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可以暂时被忽视,或拒绝,但它始终是人类生存有希望,所以我们会期待那场雨,期待上帝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 - 慈爱。

   这时影片结束了,年轻的神父被告知,时间永不会停止,因为圆圈并不圆,同时镜头拉远,浑黄的夕阳中,一个黑点正飞速向这边靠近,那是阿族少女。

    这就是宿命,上一次遭遇它是在陈可欣的《甜蜜蜜》中,黎明和张曼玉不知道他们居然是靠着同一个火车的靠背来到了香港,我们也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命运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呢?

转自www.eshanzi.com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