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不圆,时光不逝

 

 < BACK

“当尖叫的飞鸟逃离黑色的天空/人们沉寂无言,我的血因等待而疼痛。”

 

  马其顿影片《暴雨将至》(“Before the Rain”)从Mesa Selimovic令人心碎的诗句开始,演绎了三个循环相继的故事:“言语”、“面孔”、“照片”。 影片的结构简练而明晰:“言语”有关爱情,年轻的正教修士藏匿了一个为他的族人追杀的穆斯林女孩。言语不通的他们朝夕相处萌生爱意,然而在他们决定逃离这块是非之地时,女孩的哥哥开了枪。

 

  “面孔”关涉个体与命运。故事发生在伦敦,年轻的女摄影师婚姻面临危机,她的同行情人亚历山大邀她同回马其顿。几经犹豫,她选择了同丈夫共进晚餐。一个狂怒的斯拉夫人闯进餐厅胡乱开枪,她的丈夫倒在血泊中,面孔模糊。

 

  “照片”讲述因追求战争刺激影象而间接杀人的摄影师亚历山大决定回家,回到战乱纷扰的马其顿。种族间的仇杀无处不在,为了过往的爱情和对生命的热爱,他放走了被关押的穆斯林少女——她正是“言语”中那个倔强的女孩——,自己却倒在同胞的枪下。

 

  三个短小而意韵深长的故事,一以贯之的是对战争暴力的震惊和痛苦的思考。巴尔干大地浸润着太多生命所难以承受的苦难,小小的马其顿也经历了拜占庭的虐杀(14000马其顿人俘虏后被剜去眼珠)、五个世纪穆斯林的异族统治、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如今种族间的仇杀又使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枪声。历史似乎只是苦难的不断循环往复。深重的历史苦难感成就了《暴雨将至》意象鲜明极富冲击力的影象表达,对生命、信仰和爱的执着求索在尖锐的叙事背景中呼之欲出。

 

  同样令人难忘或更予人深刻印象的是Anastasia为其所作的厚重而极富张力的电影配乐,它融合了拜占庭圣咏特有的凝重与斯拉夫民族对生命的深切热爱,与影片充满象征的诗意图象水乳交融,将听者(观者)直接带回历史现场,直面命运的残酷,生命与暴力的尖锐对峙。

 

  影片从题为“时光不逝”的旋律开始,气息宽广,意境开阔,却萦绕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哀愁,述说一段至今依然隐隐作痛的伤心往事。画面清新而优美,巴尔干半岛明丽的阳光,山清水静,天边是厚厚的黑云,暴雨将至。年轻的修士正在修剪枝叶,修道院长轻轻地重复着那古老的隐喻:“圆圈不圆,时光不逝”。

 

  并不繁复的主题伴随着暴雨前郁闷的空气,在弦乐和木管上交相传递,不断地反复,隐隐然如同那不变方向的命运的风。时光渐渐放缓脚步,单簧管哀述的往事在合成器空洞而单调的节奏背景上超越了时空的限定,由过去延伸到现在以至遥远的未来,似乎一切只是重复。

 

  “时光不逝”的主题奠定了影片的基调:生命的永恒之光忧伤地凝视世界。随后一段葬礼音乐更具震撼力,它直接借用了拜占庭圣咏的表现手法(详见《人声的神性与超验——拜占庭教堂音乐略说》),浑厚而坚定的男声合唱单调而深沉,构成音乐的基本旋律,气息悠长沉郁,手鼓、曼陀林等色彩丰富的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进一步强化圣咏旋律滞缓沉重的步伐,一如死神不可动摇的脚步。游移不定的镜头摇拍缓缓扫过亚历山大葬礼上神色凝重的人群,转向无言的苍山,景色依旧清新如画,却无从掩饰内心深处的压抑与苦痛。 如泣如述的单簧管轻轻地陪伴着年轻修士和穆斯林女孩,天色在音乐的行进中渐渐明亮,直至冷酷的枪声将所有的幻想与憧憬终结。清脆的琴声轻轻划过,女孩应声而倒,手指轻轻地移至唇边,言语在此只是多余,单簧管再度回到修士身边,淡淡的忧愁已经化为深深的哀怨和无可奈何,生命如此无力。

 

  “面孔”中的音乐同样流畅感人,但并无太多新意。影片的高潮出现在结尾,亚历山大义无返顾地带着女孩走出羊圈,枪声如期而至,亚历山大魁梧的身躯终于倒在树下。纯净的女声犹如从天而降,轻轻地呵护着鲜血染红的身躯。旋律依然源自拜占庭圣咏,但充盈着炽烈而内敛的情感,这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它引领着受伤的心灵缓缓上升,温柔地抚平一切历史和命运留下的创伤,回应着亚历山大对生命和爱情的执着,直至浓浓的黑云之上。远方的雷声渐渐清晰可辨,暴雨随声而至。

转自FM365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