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滋味

电视四台

 < BACK

    在很多人心目中,阿巴斯已成为今日伊朗电影的代表,而《樱桃的滋味》(1997)亦堪称阿巴斯的代表。这部由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自编、自导并担任制片人和剪辑师影片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使伊朗电影崭露头角,在世界影坛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这是第三世界电影的又一次胜利。

  影片叙述了中年男子巴迪埃伊驾驶着一辆白色兰吉罗弗汽车在德黑兰郊外徘徊,寻找一个能在自己自杀后处理后事的人。他遇上了缺钱的年轻人、收集塑料袋的男子、一个年轻的库尔德应征士兵、一个阿富汗看守人、一位年轻的阿富汗神学院学生,却不断遭到拒绝。巴迪埃伊又一次上路,终于又找到了另一个男子并说服了他。翌晨,正当士兵们在黎明时操练的时候,一个摄制组来这里拍下这些镜头。 
 

  此时,扮演巴迪埃伊的演员在附近等候他们。拍摄完毕后,那位应征士兵在路旁休息片刻。摄制组整理行装,准备返回城里。

  观众从来都不知道《樱桃的滋味》的男主人公巴迪埃伊为什么要自杀。在影片的大部分场面里,他都是一个孤傲、排外、谜一样不可思议的人物。他透过汽车的玻璃窗观察世界,看到了水泥厂的了望塔和博物馆的工作车间。这种缄默、节制及使他与世隔绝的无处不在的障碍,使他看上去成为一个捕食他的牺牲品的不祥人物。观众和主人公遇到的人们一样想了解巴迪伊埃自杀的动机,但是也和他们一样注定遭到失败。于是,故事继续发展下去。逐渐地,巴迪埃伊变得比过去开放、外露,摄影机镜头拍下了他眼睛下面松垂的眼皮。观众开始同情巴迪埃伊--这是因为他也是观众的替身,他充满烦恼的寻找和透过玻璃窗观察生活的方式都酷似电影世界的经历。 

  就像1997年阿巴斯在伦敦发行的两部影片《穿越橄榄树》和《特写镜头》一样,《樱桃的滋味》也以叙事结构上的重复为依据。一系列的特写镜头上,它们又不时被长镜头打断。剧中人和风景进入又淡出,近景和远景交替使用,暗示有知和无知。片中反复出现了巴迪埃伊乘汽车在德黑兰山丘狭窄的道路上行进的镜头仿佛催眠般让人难以抗拒。影片粗浅的叙事风格和简单的故事情节,是和许多其它伊朗电影共通的。影片的大部分是一连串没有什么变化的呆板的对白。当巴迪埃伊走出他的汽车时,周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更加突出他个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樱桃的滋味》中也谈到了关于片名"樱桃"的题解。巴盖里先生详细谈论的不是樱桃而是一棵桑树--他死的时候打算用它实现死亡的目的。但是樱桃新鲜多汁的滋味曾经感化过他,使他有求生的欲望。于是作为旁白他的声音说道:"你是否想放弃樱桃的滋味呢?"这是一个不需要马上作出回答的问题。但是,它为影片提供了本片片名的解释。

  以阿巴斯为代表的新伊朗电影出现在国际政治风云突变和革命后新伊朗政府对非伊斯兰教艺术和娱乐业审查制度得以实施的情况下。这个政府积极支持符合伊斯兰教文化标准和基本规定的国产片使伊朗成为最后一个全民是影迷的国家。对电影的热爱在这里到处生根、开花结果。就连外国影评家和电影理论家也对伊朗电影发生了兴趣。当阿巴斯的影片问世之后,外国艺术片评论家和观众的反应也十分热烈,戈达尔在戛纳这样说道:"电影的诞生来自格里菲斯,但它的终结却来自基阿罗斯塔米.阿巴斯。"

转自西祠胡同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