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只能是电影

 >1970<+itself :: Pure films   

::::::::::::::::::::::::::::::::::::::::::::::::::::::::::::::::::::::::::::::::::::::::::::::::::::::::::::::::::::::::::

《再见,列宁》:在革命理想中死去

*鬼脸嘟嘟*

< BACK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读一点有关德国现代史的书,特别是关于1989年这个特别时期的资料。这个时期德国人(不如说是东德人)的生活发生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变化,这种巨变成了现代德国无数艺术作品灵感的来源。包括这部刚刚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奖的影片,《再见,列宁》(Goodbye Lenin!)。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在编剧的丰富想像力下,变得妙趣横生了。Alex是一个前东德的普通青年,他的母亲是一个共产党员,及其重要的是,她对自己的共产理想充满了信心,并且Alex非常爱她的母亲,这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基础。母亲收到了一个党集体活动的邀请,在去参加的路上,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混在反独裁的示威游行中,她一激动,昏倒在路上,而这一昏就是8个月。在这8个月中,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共产主义理想离东德人远去了,但是同时,母亲也醒了。遗憾的是,医生告诉Alex,他的母亲精神很虚弱,不能受任何的刺激,尤其不能告诉她国家没有了。Alex把母亲接回家,然后每天做许多希奇古怪的事情。只能骗自己的母亲东德(即民主德国,简称DDR)依然存在,并且一天比一天强大繁荣,影片所有的亮点和笑料都来源于此。最后,母亲在自己美好的革命理想中安然地死去。

  故事就说到这里,我没有学过电影,也没有看过电影专业书籍,全凭感觉,希望大家不要见怪。相对于欧洲电影环境而言,该片在艺术上极为一般,导演的手法、摄影、表演、音乐都不过尔尔,这部电影的全部优势就在于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只对德国人,尤其是前东德人才有吸引力,如果要一个美国人去看这部电影,他一定会睡着,至少会觉得莫名其妙。影片的一切全部都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每个德国人的周围,所以在我周围的很多德国人都是边笑边擦眼泪。其实我们中国人也应该熟悉很多其中的场景,他们喜欢唱革命歌曲,在生日party上,互相都说着自己的革命理想,尽管只有母亲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柏林电影节给授予这部《再见,列宁》欧洲最佳电影奖,多半是因为这是一部德国电影,而且来的正是恰逢其时。影片应该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结果却是恰恰相反,影片始终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结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自信。这对21世纪初馅入迷茫的德国人来说格外有意义。

  值得诟病的该片的配乐,作曲是法国的Yann Tiersen,也就是《天使爱美丽》的作曲,不仅风格相似,还有一半的旋律,以钢琴独奏为主,几乎一模一样,不看荧幕,真以为自己又回到放映《爱美丽》的电影院里。

转自 网易娱乐论坛“周黎明留言版”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