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立茲.朗座談會 I 《大都會的啟示:電影建築》

整理:黎淑嫻

< BACK

日期︰二○○二年一月十二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四時三十分至六時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主持︰鄭子宏先生(香港電影資料館)
講者︰傅慧儀小姐(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
   史文鴻先生(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首席講師)
   許日銓先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藝術主任)


傅慧儀:《大都會》的修復

早在八十年代初,慕尼克電影資料館一班修復員根據他們拿到的第一代《大都會》(1927)原版本進行修復,在過程中被人盜取發行。至於二○○一年的修復版本,茂瑙基金會在一九九八年取得擁有權後,授權並資助慕尼克電影資料館進行修復。慕尼克電影資料館經過大型的資料搜集,參考British Film Institute、George Eastman House 等機構的版本,再將八十年代初一些修復員曾整理的資料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版本。在二○○一年的修復版本中,加入了原本的樂曲、故事內容和字幕等,經數碼化後再用菲林沖印,相信這個版本最接近真相。其實電腦的修復工作尚未完成,預計二○○二年中左右才完成。

《大都會》的音樂和影像設計等曾多次被人採用,例如一九八四年,Queen樂隊的「Radio Ga Ga」音樂錄影帶加插大量《大都會》畫面;一九八九年麥當娜的音樂錄影帶「Express Yourself」 中曾採用其中的部份影像;一九九二年的《護花傾情》一片中借用機械人瑪莉亞變成真人的鏡頭等等。


史文鴻:費立茲‧朗電影中的影像與建築

其實所謂電影內的建築是指場景,朗在電影中場景的安排反映了他在表現主義方面的意念。影像對表現主義十分重要,因為在表現主義理念中,認為內心的感情是能夠以實體表達的,它不只浮現表層的形象,當中包含象徵、圖像等意義。表現主義基本上有兩種處理影像的手法:
 

1.

第一種以圖像表達,用圖畫般的佈景去處理影像。這種手法能營造很好的氣氛,因它能表達內心複雜的情感,但後世覺得這種手法過分簡單和圖像化,並不適合電影的媒介。
 

2.

第二種以象徵手法去處理影像,其中的佼佼者是著名導演茂瑙。他傾向用象徵手法表達它的電影,每件實物當中含有象徵意義,他把多件不同的東西串聯一起,使其襯托出不同的意義。例如在《吸血彊屍》(1922)一片中茂瑙在沙灘上擺放很多十字架,交代女主角思念愛人的感情。茂瑙喜用簡單的佈景去表達他的意念,相反費立茲‧朗則喜歡運用十分複雜的場景處理他的理念。他的做法可稱為建築術──從建築、建構和製造場景的物料入手,用裝設的模式處理不同的意念。
 

費立茲‧朗在不同階段的拍攝手法各有特點。在早期默片時代有很強的視像爆炸力;到三十年代的《M》(1931)片反而強調戲劇的氣氛,而氣氛的營造多數運用光影的效果;到後來的荷里活時期,運用光線、網和欄等的形態表現對人囚困和阻隔的意念。

從下列例子可見費立茲‧朗的電影中展現的表現主義意念︰

(例子一) 《命運》
《命運》(1921)一片中運用實物、特寫和極遠鏡等手法表達不同的意念。朗用極高的圍牆象徵死亡,表示陰陽阻隔。故事中女主角服毒自殺追尋已死的愛郎,她得以進入一道耀眼的長梯,當中運用長梯和強烈光暗對比去象徵死亡是一個非常漫長和繁複的過程。死神引領女主角進入滿佈大大小小蠟燭的大堂,每枝蠟燭代表人的壽命,當中場景的安排是一種典型的表現主義手法。

表現主義的方式和傳統荷里活電影很不同,前者會突然地把特寫鏡頭和極遠景駁接起來,相反後者則有條理和程序。荷里活電影演繹手法顯得太過直接,扼殺觀眾的思考空間。

(例子二) 《玩家馬布斯博士》
朗的電影中的影像並含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在《玩家馬布斯博士》中,馬布斯博士在股票市場興風作浪,朗以群眾的投機活動作為主要佈景,再以疊影交代馬布斯的不同面貌,表現其控制股市的魔力,象徵經濟懾人的力量。股票市場內的大鐘代表時間是金錢的理念。

(例子三) 《大都會》
《大都會》之中最特別之處是大量地運用極大型的建築物去營造禁閉的空間,對工人的囚禁,這是典型的表現主義處理手法。朗以發生工業意外的工廠變成一個吞噬工人的魔王,諷刺現代工業化對人類的勞役。

有人把朗標籤為「摩天大樓的奴隸」,意思是他善於運用極度巍峨的佈景去營造困迫的氣氛,當中有兩個不同的意義︰第一代表社會是一個很大的體制,需要很大的環境才能有效地集體囚禁人類;第二代表對人類的挑戰,如以高牆代表死亡對人的挑戰,如摩天式的監獄,一方面囚禁大量的人,另一方面使置身其中的人覺得無助,挑戰個人的力量。回望過去法西斯主義社會,當中包括共產主義,這些國家的建築物都有這種理念,如中國天安門、德國柏林在一九三六年興建的奧林匹克運動場,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到無助、挑戰、壓迫和屈服,令人意志投入其中。此外,朗喜用極巍峨的建築物表現反諷意味。


許日銓先生:都市與建築夢

香港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城市,它成為英國殖民地時正值是工業革命發展至最精彩的年代。一八五五年開始,世界發生很多事情,其中發明了安全式升降機、X光,一八八九年,佐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 發明膠卷菲林、一八九六年第一部電影上映等等,香港的歷史是與轉變急遽的現代工業世界一起發展的。

從一幅攝於一九三○年代香港面貌的相片,可見當時的香港滿佈維多利亞式的建築物,後來香港政府以驚人的速度把這些建築物全部拆卸;而當時德國人正夢想一個新世界、新大都會的面貌。《大都會》的構思非常浪漫,浪漫是一種單純、偉大的夢想,得與失並不重要。馬田‧史高西斯認為「一套好的電影,有時往往能夠記錄一段時間內豐富的東西,記錄當時人的夢想。」《大都會》正能夠做到這點。《大都會》是設計師加圖浩特構想出未來的世界,但欣賞此片時有如置身於今天的中環。

所謂現代主義的建築設計,外面和裏面的分界不再強烈,外牆除去所有不重要的裝飾,用料主要是鋼筋和水泥,譬如德國的包浩斯建築風格,中環街市就是香港最美的包浩斯建築物。又如匯豐銀行,它最大的裝飾是它本身的結構。此外,建築師Eliel Saarinen發明的鬚刨型建築物──沒有了建築物頂的壓迫感──也屬於劃時代的摩登時代建築,同類型建築也可在本港找到,那就是中環的舊中銀大廈。

史博士剛才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論點:費立茲‧朗電影中的場境給人一種無助、壓迫感和被挑戰的感覺。建築學主張盡量減少現代建築物的裝飾,將建築結構本身放至最大,如巨柱,使建築與人失去溝通,令人有種無助、壓迫、被挑戰的感覺。

正當歐美建築師設計現代化的都市的此同時,藝術家和電影人透過他們的作品,預示未來的現代化都市可能帶來的害處。他們害怕人口爆炸的問題,路上的行人和交通局限於架空天橋,高樓大廈林立,人被迫生活在壓迫的空間內。香港是一個十分幸運的地方,正因為香港比歐美的發展落後約二、三十年,我們能從歐美發展中吸收經驗,避免一些現代化都市可能帶來的害處。

香港有很多山,加上政府刻意限制開發土地,採用高地價政策,所以時至今日只有約總面積百分之三十的土地被開發。香港雖然有得多高樓大廈,但仍保留了很多自然風光,讓人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空間,不致於像今天的紐約市,人被困在滿佈摩天大樓的城市中。

前陣子有德國建築師來訪,他們驚嘆香港人能夠在高密度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但綠水青山所佔面積之廣更令他們嘖嘖稱奇。雖然很多藝術家和電影人用悲觀的心態去描繪現代都市的黑暗面,但希望大家透過是次座談會明白香港美麗一面,用一種浪漫的心態去欣賞香港。


公開討論

傅慧儀︰

在《大都會》中,設計師加圖浩特在最早的一張草圖中刻意把教堂繪成比其他建築物矮小,但費立茲‧朗最終不要教堂,他認為未來是不需要宗教,所以把它改成巴別塔,像一個監察亭。而草圖上的樓宇由原本二至三十層改為四至八十層,加強高度上的震撼力,製造一份壓迫感。
 

觀眾︰

現代建築師是否有共同的理念去設計很多大型的建築物,使人有種受困的感覺?
 

許日銓︰

我不認同。建築師學習體會不同的感受,在過程中學習多一個建築上的語言,然後再講其他故事,他們希望講不同的故事。懂得去講是一件事,如何去講又是另一回事。
 

觀眾︰

這是否意味 建築師學習的過程是多元化的?
 

許日銓:

是的。例如︰白色的牆會反光,在不同時段有不同的效果,日落時它的光線很美麗,但在夏天時卻很刺眼。白色的牆傳遞不同的訊息,我們學習如何加強美麗的感受。而每個人的觀感很自我,我們要先認識自己的感受,這才會體會別人的想法。
 

史文鴻︰

歷史的解說中歌德式的教會代表人的信仰,表現人的謙信,聖堂是人在經濟、宗教、社交活動和心靈慰藉的地方﹔對比一些法西斯式的帝國建築物如金日成廣場,表現一種權力和集體社會的理念。我們應多思考空間的佈局和背後所牽涉的社會涵義。
 

觀眾︰

香港城市規劃配合環保的理念設計無煙城,但這理念至今還未實踐,許先生在你的文章內會否過分樂觀地看香港城市? 你如何看未來的城市發展?
 

許日銓:

我是香港第一屆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課程的班代表,我們提倡市區容貌保護。太多人稱讚外國的城市,我也承認香港的確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香港也有不少值得驕傲的地方,很多舊建築物很值得我們去保護。我們曾成功保留灣仔街市,最近聽聞大會堂將拆卸,這座建築物擁有豐富的歷史,是包浩斯建築的代表作,我們會積極爭取保留。在未來城市發展的導向如市區重建的計劃中,我們會多些爭取保護舊建築物的工作,實際上我有些同學在市區重建局擔任高級官員,他們致力保護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我相信我們可以用浪漫的心態看未來的香港。

转自 香港电影资料馆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