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风很大

邱华栋

< BACK

那天北京的风的确很大,而且还夹带内蒙古来的沙尘暴,而这已经是今年第四场沙尘暴了。

  我顶着大风,和几个朋友到位于海淀区的一个叫“盒子咖啡馆”的地方,去看一部纪录片,这部片子的名字就叫做《北京的风很大》。这是一部独立制片的纪录片,它的导演是我在新疆一起长大的朋友睢安奇,他只有24岁。这部纪录片参加了今年德国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影展,虽然没有获奖,但受到了相当的好评。

  因为你都想象不到的是,安奇拍摄这部长达50分钟的影片,所用的胶片有2/3都是电影厂过期8年的,前期的拍摄只花费了几千块钱,也许这是电影史上花钱最少的制作了。

而这可能就是一些独立制片的导演的真实处境,尤其是这个导演在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但是安奇拍出来了,还受邀参加了如此重要的电影节,这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奇迹。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一共有四个中国导演,他们是张艺谋、孙周、吴文光和安奇。而对安奇,大家都不知道他是谁,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导演。但这是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安奇已经拍出了一部不错的电影。

《北京的风很大》的全片贯穿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北京的风很大吗?”在整部片子当中,安奇本人就像一个偏执狂一样,在北京拿着话筒到处问人这个问题。但是他基本上不在画面上出现(他在画面上出现只有三次),只有他提问的声音,摄影机随着他的提问,即时拍下被采访者的回答。

于是,摄影机和安奇的提问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出现,有街头、学校、商场、广场、餐馆,甚至还有公共厕所,被采访的对象有老人、孩子、军人、警察、游客和情侣等各色人等。安奇甚至还敲开一些居民人家的房门,随机进行采访,或者进入正在就餐的人群,询问:“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吃饭吗?”并且闯入人家的婚礼,来问他们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回答了他的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觉得北京的风很大。

北京的风的确很大,我也觉得北京的风很大,但这个问题由芸芸众生来回答要有说服力得多,他们回答了,就像回答一个智力测验问题,无论他们是谁,他们都回答了。

我觉得安奇的这部片子触及到了北京这座纷繁杂陈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一般民众的生存真实,他在片子当中也做了不少对比,比如高大的玻璃幕墙大厦下的民工,正在拆迁的平房边上的无所事事的外地人。

他的这部片子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当下中国的现在进行时,一种正在越来越国际化的大城市的一般民众的生存景观。而且,从对他的提问的回答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他们的乐观态度,在安奇的几乎可以说带有某种不由分说的先入为主的提问下,他们,这些在北京生活的人体现了合作的态度和他们善良的品性。

片子的结尾部分,当他采访到一对为得了绝症的孩子到北京求医治病的外地夫妇时,全片意外而又意料之中地得到了升华:摄影机跟随这一对夫妇来到医院,生病的孩子和母亲天真地戏耍,影片变成了慢镜头,同时感人的音乐响起,这部不仅仅只是记录的影片在母子拥抱中结束,而它的关怀主题得到了确认。

转自 北京青年报网络版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