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路沿线》(二)

杜海滨

来源:实践社

< BACK

这是一部记录“实在”意义上的流浪汉的生活的影片。

将近2000年春节,就在我积极准备拍摄我的第一部DV电影的时候,我碰到了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群准确的说是有家难回的流浪人。一种强大的自省使我暂时搁置了那部DV电影的计划,用当时采景用的家用松下VHS掌中宝开始了一场毫无准备又充满刺激的工作。现在看来,我喜欢这样的工作。

慢慢地,他们放松了对我的警惕,我与他们每个人都成为朋友。我一直隐瞒自己的拍摄目的,我想这是我在其它地方很难做到的。他们对我的身份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我是电视台来搞调查的,火狐狸――片中那个9岁的小孩说我是公安,被派来这里找破案线索。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对我一样很友好。

这使得整个拍片过程,成为我与他们认识然后熟悉了解、相互信任乃至成为“哥们儿”的过程。我深知这样会破坏一种审视与被审视的关系,最终会使摄影机后面的我丧失某种天然的优势,以至给拍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我没办法,这方面总是失控,最后索性放弃。

有人说在纪录片现场出现作者的采访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但是在这样一个题材的环境中,我无法掩饰自己强烈地、直接地想与之交流的冲动。相反,我倒觉得掩饰自己和摄像机的存在在这里成为一种蹩脚的手段。因此在现场,想说就说,想哼就哼,我不能面对一个孩子在讲述他的不幸经历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近乎无情的冷静。

为了不使谈话过于沉重,我努力使他们在讲述自己的不幸经历之后能够回忆起这样的生活里也存在的乐趣,回忆起他们也曾拥有过的亲情或友情――对任何一个人,这都该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一种起码的需求。尽管这种努力在多数时候是无效的。

有人说我无意中捕捉到了一个最为有力的隐喻,那就是从片头开始就不断反复出现的铁路和火车驶过的景观。这种场景是对当下中国生活的隐喻。我没有想这么宏大的命题,我只是想,如果以铁路为界,我和被我记录的这群人其实是在左右两边的,它们永远也不会交叉。铁路这边的人其实永远不会知道铁路那边的人在想些什么,他们又如何生活,更有些人会回避。因为真实的情形会伤害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我不漠视这种差别的存在,也没有想过遮掩。我想我们有质的差别,同他们所失去和能拥有的东西相比,我有什么资格说我们同属底层,我同他们是一样的呢?

新年的夜晚,这群人在铁路边聚在一起,拣来一堆树枝、塑料袋生火取暖。贼王唱了一首歌“我们都是流浪的人……”,这时恰好有一列火车驶过,车上的灯光让人有一种对家的想象。而此时,车下,有这样一首歌。

这群人就象被飞驰而过的列车甩了下来,他们永远也无法再回到车上。我不经意中窥见了他们的游荡,作为记录者,当我把每天拍完的素材拿到家中回放时,作为记录者的角色就不由地转换,成为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者,裁判者。最后我发现,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意识形态、文化类型等能够解释的问题。我说不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但最终我知道我能够做的也只不过是记录他们的生活和谈话,记录摄像机后面我的反应和直觉,然后把它们呈现给更多的人,让这些人和我一起想,我想不清楚的东西。

如今,一些人看到了我的片子。而一直想看到自己在电视上是什么样的人却没有如期看到他们自己的样子。伤害再一次发生,我还不知道怎样面对。实践社

《铁路沿线》制作人员名单

制作:杜海滨

中文字幕:李霁 谢丽佳

英文字幕:朱红绫

技术:舒友英 史宁

(实践社版权所有,网站转载需注明出自实践社,报刊转载需与实践社联系)

转自 电影夜航船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