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谭:关于《东宫西宫》

碗儿

 < BACK

事实上并没有非常认真地看这部电影。许是小说留给我太深的印象,电影中扑面而来的形象很难让我接受。那就是阿兰和小史?那就是女贼和衙役?那就是小说中羞辱的性感?那就是小说中笼罩的屈辱中的美?

我无法接受。同性恋不该是这样子的。或者说,他不能代表同性恋。一种扭曲。

剧本似乎是更适合舞台剧的。空间的相对固定。场景转换的相对较少。矛盾冲突的直接与集中。我看电影的感觉也好象是在看话剧。电影中原本可以有的更广阔的视界、更美的意象我都没有看到。我不知道张元为什么拍成这样。是力有未逮吗?

开头的镜头非常好。那堵灰墙。墙上灰绿色的枝叶。一种震撼的力量。

但人物出现。那种力量立刻消失。人物的色厉内荏与苍白无力使整部影片顿显虚假。不是说小警察的呼喝。呼喝是有力的。但人物的表现是无力的。也不是说小警察原本就该色厉内荏。不是。小警察完全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的。所以他不该这样无力。

许多的失败。与画家的性爱原该表现得更好。那种羞辱中获得快感的心理。那皮鞭/皮带的声音。阿兰的“淫贱”以及“淫贱”的快乐是一步步感受到的。而画家该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更别提女贼与衙役。原本多么美好的意象被表现得丑恶无比,令人不忍卒睹。它使得阿兰的喃喃:“死囚爱刽子手,女贼爱衙役,我们爱你们。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变得那么无力。即使司汉一脸的痴迷,却改变不了片中逻辑的生硬。而那些本该是顺理成章的。

小说中细腻的感觉与心理变成了司汉一厢情愿的喋喋不休的叙说。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体味——贼的意义就在于等待被抓;关于爱的判断——爱情应当受惩罚;关于美的定义——最大的美丽就是:活在世界上,供羞辱,供摧残。这些都是阿兰的世界。

但电影没有表达出来。对于美与爱的不同的感受。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而从这部电影中也并不能感受到同性恋的美。反而是一些丑化。爱恋本该是美的,快乐的,超越性别的。但影片的视角太低。

这部片子固然实在谈不上美。我也不认为是张元刻意要表现丑。也许表现同性恋的美这一迥异常情的主题是比较困难的吧!毕竟这是对大多数人通常心理的颠覆。无论影片的制作者——导演、演员——还是观众,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多年的心理定势与生理反应。对于爱与美的通常的天经地义的看法。

其实同性恋和异性恋除了性爱对象的性别不同,其他无甚差别。异性恋也有美有丑,同性恋也是。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同性恋由于多年来地位的不被正常看待,性心理中可能辱淫(这可是我发明的词)的成分概率更大一些。所以阿兰的表现是有据可循的。

但我想王小波的本意并不是单写一个同性恋故事。我看到的是人类心理的多种复杂的可能性。对于美与丑、爱与恨的看法、态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爱可能无所不在。美也可能无所不在。除了人们习惯的方式,是否尚有更多的可能性?爱是否性的吸引?这性的吸引中又是否包含同性?当你看到两个男人做爱,你觉得恶心。这恶心中有否快感?譬如小史,他真正了解自己的感觉吗?他之受诱惑,是一时的冲动还是对自己的新的发现?

人的心理仿佛宇宙一样,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人往往画地为牢,失去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的好奇心与可能性,拒绝与自己的习惯不兼容的一切。这是否思想的牢狱呢?

而这牢狱是自己与他人合力建造的。甚至人已居于牢狱中而不自知。真正自由的思想,又有几人能有呢?

所以王小波是优秀的。

转自 www.eshanzi.com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