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德国的浩劫

Die deutsche Katastrophe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Friedrich Meinecke)

何兆武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

ISBN: 978-7-100-08590-8

开本:850mm×1168mm 1/32

格式:azw3

271KB/153

20125月第一版

 

 < INDEX

尼采的那种破坏旧的道德纲目的超人乃是一个错误的指标,在照亮着可惜是颇为不小的一部分德国青年正在不安地走向歧途,走向一个必须加以征服的而又完全黑暗的未来。

歌德时代的人是个性自由的人,同时也是“人性”的人,他承认并且实践着他对社会应有的“崇高、有用和为善”的职责。

即使是从一种健全的民主观念来考察,魏玛宪法也确实有着严重的缺点。它为最高政权结构所提供的巩固而连续的权威是太小了,而对浮沉变化着的政党的依赖性又太大了。

于是Homo sapiens〔智人〕就被Homo faber〔强人〕所取而代之。人们所追求的不再是各种不同的灵魂力量的和谐,使每一种都能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是每一种都以牺牲其他各种力量为代价而片面地追求自己的最高成就。

比起其他的民族来,德国的精神所特有的往往是一种狂飚式的倾向,想要从那围绕着它的、而且或许是强烈地推动着它、诱惑着它并折磨着它的现实条件之下,突然之间朝着无条件、朝着将会使它得到解放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有时候还只是半形而上学的世界飞跃。这种倾向的登峰造极,就体现在路德的身上以及在歌德的时代和德国唯心主义而尤其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之中。

在英国,今天工党的存在、态度和成就就证明了,把一种强烈的民族感和一种强烈的社会主义意愿结合在一起,乃是可能的事。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实验之所以是如此之不健康,是因为投进那个杂烩锅里的民族因素只不过是一种堕落的、恣睢暴戾的国家主义和种族狂的最恶劣的形态

About Friedrich Meinecke

Born: Oct 30, 1862

Died: Feb 06, 1954

The leading German historian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ho emphasized Humanist values in the German past is reflected in his works. After World War II he became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作者简介

作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史学界最令人瞩目的人物,是少数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界德国历史的史学家之一。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迈内克晚年的压卷之作,被看作是德国思想自我反省的代表作。作者从两个世纪的德国历史文化背景着眼,对于导致法西斯专政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不同意二战后西方思想界流行的看法,即希特勒现象是德国近代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而是挺身为德国历史文化辩护,认为是历史的偶然而非必然导致了法西斯的暴政。这是作为思想史家的迈内克在历经浩劫后对德国历史文化所作的深刻反思和再评价。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目  录

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 当代的两大浪潮
第二章 第二帝国建立以前和以后的德国人民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人民
第四章 战后的最初经历
第五章 智人和强人
第六章 军国主义和希特勒主义
第七章 群众的马基雅维里主义
第八章 偶然性和普遍性
第九章 关于希特勒主义的积极内容
第十章 希特勒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
第十一章 希特勒主义和基督教
第十二章 希特勒主义和西方列强
第十三章 希特勒主义有前途吗?
第十四章 1944年7月20日事件的背景
第十五章 德国的新生之路

德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

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Friedrich Meinecke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作者作为历史学家亲历了历史,所以观察距离足够接近。其研究出发点也始自德国自身,较多以国境为界,论述内容具有很强的内部性。同时他所处时代的德国史学思潮通常被称为历史主义,更加强了这种向内指向。

总体上作者对魏玛及之前时局认识,简化为两大浪潮,即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前者主要代表了中等阶级在过去年代起来的价值观念,后者则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它们两者没有及时形成融合,才给了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以可乘之机。并且两者的结合并非迈内克的臆想,他特意指出了与德国同等发展水平的英国就在它们的激荡中实现了平稳过渡。

书中涉及了各种主义,其中作者花费较少笔墨、未及展开的“群众的马基雅维里主义”,作为滋养纳粹的土壤,不知是否普鲁士军事文化的特殊产物。按作者本人的看法,在对照了其他国家情况之后,似乎已得出它并非德国独有的结论,只是好像论述还不充分。

在最后迈内克展望了当时德国的未来,倡导逐渐恢复歌德时代的文化传统,通过内部完善自然而然地回归欧洲世界大家庭。

     
   
 

Jun 13, 2021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