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

作者:[德] F.W.J. 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邓安庆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5338-2

开本:850mm×1168mm 1/32

格式:azw3

369KB/177

20086月第一版

 

 < INDEX

恶没有通过自己本身而去存在的强力(Macht),在它之中存在着的是(自在自为地被看待的)善。

犹大(Judas)之成为基督的叛徒,既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一个受造物所能改变的,尽管如此,他背叛基督,并不是被迫的,而是故意的,并具有充分的自由。

谢林的一种泛神论的解释总是一再地使世界从上帝在其中成为他自身的这一过程中产生;在他看来,上帝此前是黑夜,是无知的存在,只是在世界之中才成为有知的存在。

如果对谢林来说——至少自1814年开始——上帝在创立世界时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创不创立世界都完全是听凭他的决定(况且,世界在与不在最终对于上帝而言是无所谓的,因为世界不再能给予他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就是说在世界的“有无”(daβ)中上帝是如此的自由,而谢林现在要问,是否他在世界的“什么”(was)中也是自由的:想要说的是,究竟是对于这个世界或者那个世界,对于世界的这种形式还是那种形式是自由的[daβ和was的区分是谢林后期哲学中一对稀奇难解的概念,译成中文更是不易。

谢林伟大的代表作《世界时代》因此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来思考,一切被把握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中:在第一时代中,即“过去”的世界时代,一切还在上帝之内,在一个第二时代,即“现时”世界时代,理应把现实的世界及其历史产生出来;所有的一切应以“将来的”世界时代为结束,在这时,一切都回归于上帝,以至于这个总体方案就是意欲描绘存在的大道,这个大道就是:事物如何从上帝中外出,以便于有朝一日重新回归于上帝——描绘一切存在者的这个巨大的轮回。

内容简介

该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的代表作。海德格尔曾经连用三个“最”字概括谢林这部小书的重要地位:它是谢林最大的成绩,它同时是德国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因而也是西方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书中还收入了德文版编者霍尔斯特•弗尔曼斯为该书撰写的导论。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F.W.J. 谢林(1775.1.27-1854.8.20) 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的中点——位于他早年的导师费希特和曾经的大学室友、早期的朋友以及后来的对手黑格尔之间。他后来的著作要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重新评估德国唯心主义的概念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谢林哲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仍然“不合时宜。”

Synopsis

This book plays a uniquely pivotal role in Schelling's long life of scholarly productivity. It widely recognized as an indispensable work of German Idealism. Martin Heidegger claimed that it was “one of the deepest works of German and thus also of Western philosophy”.

About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Born: Jan 27, 1775

Died: Aug 20, 1854

German philosopher who regarded as the mid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idealism, situated between Johann Gottlieb Fichte, his mentor in his early years, and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his one-time university roommate, early friend, and later rival. The later works of Schelling demand from the philosophers of German Idealism a re-assessment of the notion of German Idealism itself. In that sense,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Schelling’s philosophy has remained “untimely.”

目  录

Contents

德文版编者霍尔斯特•福尔曼斯的导论
前言
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
福尔曼斯德文版注释
译后记

德语版封面   German Edition

F.W.J. 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谢林有海德格尔这样的知音真算不容易,图宾根三杰中他是名气最小的。但他又是三人中最早崭露头角的,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他的哲学思想已具雏形,看来他比较早熟。总的来说,三个小伙伴里谁越晚成名,成就就越大,这一点黑格尔最有发言权。

但谢林并没有因为早熟而缺少深度,他在神学院真没有白呆着,思想深处很明显地反映了典型的西方宗教传统。所以他的这本书标题是关于人类,但他的关注点似乎总是漂移,即使谈论人的问题也总置于宗教框架下。实际上谢林不像是在关心人类的自由,让人看到的反而是上帝的不自由——上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是否创造世界,但对它的模样却不能完全掌控。

有一个高于一切的上帝,人类受制于造物主与受造物的身份差异,其实主要是西哲为自己附加了逻辑前提,爱恨善恶的矛盾就更需要自圆其说的解释。人有原罪,带着恶的倾向来到世界上,而恶不能独立存在;一切来自于上帝,上帝之内时爱恨也都无从存在,而只有最终回到上帝之中才真正经历了现实性。

谢林自己讲得太艰涩,还得别人帮他说清楚。本书中福尔曼斯所做的冗长注释倒是讲明白了一些问题,最关键的是他结合了谢林其他著作里的思想,总体上分析谢林的论证。正是他的这些说明让谢林的特点表现得更明显。

     
   
 

Oct 08, 2020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