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王才勇 译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丛书名:西方思想经典文库

ISBN: 978-7-5074-1369-4

开本:850×1168 1/32

19575千字

20021月第一版

 

 < INDEX

在照相摄影中,展示价值开始整个地抑制了膜拜价值。然面膜拜价值并不是很乖顺地消失的。它拉出了其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就是人像。

电影资本所促使的明星崇拜并非单单是保存了早在其商品特质的腐朽暮色中就已存在的那种“名流的魅力”,而是对电影资本的补充,即观众的崇拜同时也促使了大众的堕落心态。法西斯主义试图用这种大众的堕落状态代替大众的阶级意识。

画家在他的工作中与对象保持着天然距离,而电影摄影师则相反地深深沉入到给定物的组织之中。

在达达主义者那里,艺术品由一个迷人的视觉现象或震慑人的音乐作品变成了一枚射出的子弹;它击中了观赏者,由此,艺术品就具有了触觉特质。

希腊人只知道两种用技术复制艺术品的方法:铸造和制模,他们能够大量复制的艺术品只有青铜器、陶器和硬币,其余的艺术品则是独一无二、不可进行复制的。

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

Synopsis

This essay of cultural criticism  proposes that the aura of a work of art is devalued by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t has much influenced the fields of art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media theory.

内容简介

“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把追车当做一门艺术的狗,策划群猫暴动的精灵古怪的老猫……动物们的温馨感人喜剧在轮番上演着。大自然怀抱中的乡野风情,多姿多彩的人和动物,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绚烂画卷。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

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说过“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也许这正是这本书能够打动亿万读者的真正原因吧。哈利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赞颂着生命的奇迹。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转自豆瓣网

About Walter Benjamin

Born: Jul. 05, 1892

Died: Sep. 26, 1940

Walter Benjamin was a German-Jewish Marxist philosopher-sociologist, literary critic, translator and essayist. His theory combines elements of German idealism, Romanticism, Western Marxism, and Jewish mysticism. At the age of 48, Benjamin committed suicide at the French–Spanish border while attempting to escape from invading Nazi forces.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转自豆瓣网

德文版封面  German edition

目  录 Contents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第一稿

1、前言

2、机械复制

3、原真性

4、光韵的消失

5、礼仪与政治

6、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7、摄影

8、永恒价值

9、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

10、电影与检测效应

11、电影演员

12、面向大众的展示

13、拍成电影的要求

14、画家与摄影师

15、对绘画的接受

16、米老鼠

17、达达主义

18、触觉接受与视觉接受

19、战争美学

注释

第二稿

前言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X III

X IV

X V

后记

注释

附录:本雅明其人及其思想 王才勇

注释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本雅明的文章经常会不同时间的版本被合在一起出版,看来他很喜欢多次修改。

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本雅明一针见血地指出,像达达主义这种有冲击力的艺术,给予欣赏者的感受一定具有触觉特征,如同被子弹击中。

跟主题“复制”直接有关的概念开始于原真性(Echtheit),就是指保有即时即地的属性才会独一无二。过去因为技术限制,复制操作难度高,不具原真性的艺术作品数量有限,也不容易乱真——这个“真”就是原真。

后续的推理本雅明更展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他将艺术品的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进行了区分,而在对不同门类的解析中分别针对创作者和表演者以及受众,详细论述了他们在机械时代前后的表现差异。并且因为时代原因,他偶尔还会突然联系到阶级冲突和法西斯专政。

给人感觉他发明概念都是先放纵自己的感受,夸大自己的不适应,在制造出的矛盾中提出关键点。并且他不反思也不能反思自己。这个版本错别字太多了。

同一作者作品

Works of the same author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附   录

Appendixes

追光者——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Nov. 10, 2018

 <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