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

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

作者:[英] 希拉里·曼特尔 (Hilary Mantel)

徐海铭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 978-7-5327-7146-2

开本:1/32

格式:azw3

2.87MB/960628千字

20166月第一版

 

 < BACK

Synopsis

A 1992 novel concerning the event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author recounts the events between the fall of the ancient regime and the peak of the Terror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three protagonists--Robespierre, Danton and Desmoulins. They each taste the addictive delights of power, and the price that must be paid for it.

About Hilary Mantel

Born: Jul. 6, 1952

English writer known for her bleakly comic, socially probing novels set in a wide range of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milieus. She is the two-time winner of the Man Booker Prize for her best-selling novels, Wolf Hall, and its sequel, Bring Up the Bodies.

内容简介

1789年,三个省里的年轻人来到了巴黎,各自心怀豪情壮志。命运的手指在这三人身上信手拨动,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却就此改变:患有口吃的德穆兰在一阵有如神助的慷慨演讲后,激动的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丹东的果决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处决路易十六,指挥抗击欧洲列强……然而,罗伯斯庇尔 的眉毛微微耸动,臭名昭著的恐怖统治时期开启。1793年,遭到处决的人数迅速增长……革命最终将走向何方?断头台上的利刃寒光森森。

在法国大革命的激荡浪潮之中,这三人各自品尝了令人上瘾的权力的快乐,同时也必须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希拉里•曼特尔结合精确的史实与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三位主人公——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卡米尔——不为世人所熟悉的生活侧面,透过三人的眼睛,重现了大革命前社会及政治制度的崩塌以及恐怖统治巅峰时期的种种历史事件。1763年至1794年,上百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这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

媲美大仲马和狄更斯,希拉里•曼特尔运用20世纪的敏锐触觉重现了风起云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造就了一次文学与历史的伟大联姻。

——转自豆瓣网

作者简介

希拉里·曼特尔出生在英国格罗索普市,曾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律,担任过《观察家》首席电影评论家。2009年、2012年凭借历史小说《狼厅》和《提堂》两次摘得布克奖。目前,“克伦威尔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镜与光》正在创作中。曼特尔是首位两次获得布克奖的女性作家 ,此前只有J·M·库切和彼得·凯里两次获此殊荣。

1974年,希拉里·曼特尔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曼特尔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即后来出版的《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小说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恢弘场面,获得1992年《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迄今为止,希拉里·曼特尔已经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自传。最新出版的作品是2014年的短篇小说集《刺杀撒切尔》。2006年希拉里·曼特尔受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14年受封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BE)。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彼得·斯托萨德称她为“最伟大的现代英语作家”。

——转自豆瓣网

希拉里·曼特尔 Hilary Mantel

目  录 Contents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

第一部分

第1章 人生如战场(1763-1774)
第2章 磷火鬼灯(1774-1780)
第3章 在维诺先生家中(1780)

第二部分

第1章 抱负理论(1784-1787)
第2章孔代大街:星期四下午(1787)
第3章马克西米连:人生与时代(1787)
第4章 婚礼、骚乱、皇族(1787-1788)
第5章新职业(1788)
第6章 泰通威尔的最后岁月(1789)
第7章 消磨时光

第三部分

第1章 新手(1789)
第2章 自由、快乐、王室民主(1790)
第3章 夫人的享乐(1791)
第4章 信徒们更多的行动(1791)

第四部分

第1章 幸运之手(1791)

第2章 丹东: 他的肖像已经画好(1791)
第3章 三片刀刃,两片备用(1791-1792)
第4章 公牛的战术(1792)
第5章 焚尸(1792)

第五部分

第1章 阴谋家(1792)
第2章 《杀罗伯斯庇尔》演讲(1792)
第3章 看得见的权力行使(1792-1793)
第4章 敲诈(1793)
第5章 殉道者、国王、孩子(1793)
第6章 秘史(1793)
第7章 食肉动物(1793)
第8章 下等悔恨(1793)
第9章 东印度公司涉案人员(1793)
第10章 侯爵到访(1793)
第11章 老科德利埃派(1793-1794)
第12章 暧昧立场(1794)
第13章 有条件赦免(1794)

说明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鉴于法国大革命已被讨论太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写作策略本无可厚非,但是,主线全要靠历史常识补全,一会造成缺乏自身脉络组织,二是对远离事件发生地的读者要求过高,非常影响阅读效果。

再看故事内容,它基本就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描写群星上班前下班后的业余活动,琐碎也就算了,主要是没有提供新观点。像是为历史书填充了清汤寡水的人物对话,篇幅冗长内容却没增加。

小说主人公选择的是大革命的三位名人,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德穆兰,也是比较奇怪的。前两位差不多是被人们谈论最多的,而德穆兰却是大革命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类人,比沙师弟还不如。实际上,作者既然对丹东、罗伯斯庇尔的看法没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之处,不妨将德穆兰这种无人关注的人物作为唯一主角,甚至可以以第一人称写这部小说,总比现在这样不痛不痒地写历史要好。

附   录

Appendixes

Official website of Hilary Mantel

作者官方网站

 

   
 

Aug. 07, 2018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