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Paris, capitale du XIXe siècle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刘北成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

ISBN: 978-7-100-09421-4

开本:850×1168 1/32

256

20132月第一版

 

 < BACK

波德莱尔懂得文人的真实状况:他们好像是一个闲逛者走进市场,说是到处看看,实际上是寻找买主。

在1840年前后,一度流行带着乌龟在拱廊里散步。闲逛者喜欢跟着乌龟的速度散步。如果他们能够随心所欲,社会进步就不得不来适应这种节奏了。

对于波德莱尔来说,丹蒂看上去是一些伟大先人的后裔。在他看来丹蒂风度是“颓废时代英雄气概的余晖”。

面部抽动一度曾被视为时髦,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所遭际问题的笨拙而低级的表达。下面这段论述很能说明问题:“文雅之士的脸上必须总是带点抽搐和扭曲,这种容貌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天然的魔鬼风格。”这就是伦敦丹蒂在一个巴黎街头浪子心目中的形象,这也是这种形象在波德莱尔身上的反映。

纪德曾经探讨过意象与理念、词与物之间的空隙。而这些空隙正是波德莱尔诗兴大发的地方。里维埃指出,波德莱尔的诗歌被暗地的震惊所震撼;它们似乎引起词语的坍塌。

About Walter Benjamin

Born: Jul. 05, 1892

Died: Sep. 26, 1940

Walter Benjamin was a German-Jewish Marxist philosopher-sociologist, literary critic, translator and essayist. His theory combines elements of German idealism, Romanticism, Western Marxism, and Jewish mysticism. At the age of 48, Benjamin committed suicide at the French–Spanish border while attempting to escape from invading Nazi forces.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转自豆瓣网

Synopsis

The book contains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essay. Benjamin begins with the Paris arcades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were present that allowed them to be built (textiles and the use of iron). He discusses the art,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that were present in the 19th Century that illustrate how Parisians became increasingly alienated by their exposure to commodities and capitalism.

内容简介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 波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

——转自出版社官方网站

目  录

Contents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波希米亚人
二、闲逛者
三、现代性
附录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 波德莱尔论丹蒂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本 站 简 评   Brief comment

这本书选录了两篇同名手稿,其实都是未完成的研究。这两篇内容大致相似,并没有出现方向性变化。

本雅明的研究从巴黎的拱廊开始。当时拱廊是具有革命性的新的空间形式,因为它将室外空间引入了室内,城市与建筑出现了交错。本雅明认为,它出现的原因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是因为纺织业的繁荣,从建筑本身来讲是因为钢铁的大量使用。把一种建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看上去很富有技术色彩,但这只是作者关注重点的一小部分。而且并非不能延伸到社会文化领域,事实上他后面讲的巴黎人中的闲逛者和以现代性都与之直接有关。

在谈拱廊时本雅明谈到了傅立叶,这并不比讨论奥斯曼计划和巴黎的街垒时关注城市更多,所以过渡到用闲逛者、密谋家对人们简单分类,也没有给人以突兀感。整本书讨论的对象仍以人物居多,除了普通群众就是一众风云人物,波德莱尔、马克思对作者影响显著。

波德莱尔占据篇幅最多,本雅明一直在强调他表现出的现代性,相关的文人墨客也在讨论之列,文字也由此带上了文学性。这些研究对象并非今天的我们所熟悉,本雅明在他自己的年代看到了我们无法看到的东西,不过我发现了本雅明对资本主义的不适应。

同一作者作品

Works of the same author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Mar. 24, 2018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