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戏》的规则

 

 < BACK

威廉•冯•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作为语言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作,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这本书体现了他最主要的语言学思想,这本书揉语言学、人类学、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于一体,为多个领域、多个学科的学者所器重,尤被世界语言学界视为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洪堡特提出了语言跟人类精神有莫大的关系这个观点,并进行了论证,虽然他的表述晦涩难懂,但是对于语言和精神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可以看出他是偏重于精神决定语言这个观点的。 黑塞的《玻璃球游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对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全书近40万字。   

在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人物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黑塞在小说中杜撰的玻璃球游戏。   

小说告诉我们,玻璃球游戏有它自己高度发展的秘密语言,有自己特殊的游戏规则,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它是一种综合数学、语言、哲学、宗教、音乐等一切人类知识的艺术,人类文化艺术的精髓凝聚在这个游戏中。玻璃球游戏虽综合了各种知识,但音乐是它的基础。西方的巴赫、亨德尔、莫扎特,中国的音乐都囊括在玻璃球游戏乐谱中。《吕氏春秋》被视为圭臬。

时间:故事发生时,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已过去了几个世纪,即2200年的未来世界。这个未来世界与今天的现实完全不同,它没有战争,道德大厦也没有坍塌,个人主义还没有如此泛滥,总之,这不是一个精神受到污染、思想浅薄浮华的“副刊文字时代”。   

地点:未来世界一个叫卡斯塔里恩的省,全国各地学校选拔出来的精英都来到这里,他们之所以来到此,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化的衰落,可又无能为力,他们处于完全绝望的境地。这些饱学之士的目标是忠诚捍卫思想阵地,为价值的传承服务,建设一个新的教育世界。他们致力于对所有学科和文化的综合,而达到这一目标,掌握玻璃球游戏技巧是必经之路。   

人物:小说主人公克乃希特从小聪明伶俐,刻苦好学,他被送到了卡斯塔里恩的精英学校。克乃希特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与训练,他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不仅熟谙西方先哲们的思想,也能灵活运用《易经》。他刻苦学习集世界文化之大成的玻璃球游戏艺术,最终“玩”成游戏大师,并担任了精神王国的领导重任。他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可内心的矛盾越来越大,以致开始怀疑这个精神王国存在的合理性,决心返回现实世界中去,从事有社会意义的教育工作。最后在与一学生游泳时溺水身亡。   

黑塞在这部作品中探讨最多的还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玻璃球游戏在作品中是精神生活美学领域的比喻。为了探讨这对矛盾的关系,他走的仍是两个相反相补的人物布局的老路,在这里,他让一个在卡斯塔里恩旁听的学生特西格诺利成了主人公克乃希特的对手与朋友。特西格诺利与克乃希特是完全相反的人,前者代表世俗生活,后者代表精神领域。开始两个人都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生活的世界辩护,特西格诺利称卡斯塔里恩是“狂妄自大的经院哲学精神”,认为卡斯塔里恩不事生产,脱离现实的精神教育毫无价值可言,而克乃希特则坚决站在卡斯塔里恩一边,与对手进行激烈地辩论。这“两个世界、两种原则的具体化身”后来却成了最好的朋友,克乃希特认识到对手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在没有放弃卡斯塔里恩精神的原则下他承认对方的世界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是永恒的存在。他在心中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这两个世界竟不能和谐协调,不能兄弟般和睦共处呢?为什么人们竟不能够让两者在每个人的心里联合一致呢?最后克乃希特认识到卡斯塔里恩的生活,也就是纯精神生活的局限性,于是,他离开了卡斯塔里恩,到实际生活中去,去为自己的政敌,也是自己的朋友--特西格诺利的儿子服务,当他的教师,做些具体的、实在的服务工作。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才有价值,只为形而上的精神服务的路子走不远,因为它脱离现实,失去了现实的根基,这一点黑塞很清楚,他曾说过:“我所踞坐着的这根枯树枝上,可惜的是并不盛开国家、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世界之花。”然而,当主人公新的事业刚起步时,竟溺水身亡。但小说这个结局是开放式的,他的死不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而只是一种传闻,黑塞让主人公的生命消失在传闻中。这样的结局说明什么?是肉体已死亡,精神生命永恒?还是主人公的生命在他喜爱的学生--一个象征未来的人物身上得以延续?

抑或以死来唤醒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抑或正像《东方之行》和其他作品中奏响的主题曲“他必兴旺,我必衰落”的重复?主人公与他的学生融为一体?黑塞给我们留下一道题,这道题因读者阅读经验、人生体验不同而有不同的题解。

转自 《中华读书报》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