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根源》——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

卢文超

 < BACK

有关浪漫主义的定义纷繁杂多。《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的作者伯林从“观念史”的研究角度,向人们清晰地展示了浪漫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壮大的进程以及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伯林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的独特观点。

《浪漫主义的根源》是伯林一部独特的著作。此书稿源于伯林1966年在英国BBC节目播出的讲座。伯林曾描述自己当时“倾斜出巨大的语言的洪流”的情境,后来讲座录音被整理成书。此书一出版就好评如潮,例如,《星期日独立报》评论说:“本书是以赛亚·伯林的巅峰之作”。

伯林是以研究“观念史”著称的,此书也是如此。伯林首先从浪漫主义的定义入手,列举了近20种关于浪漫主义的定义。这些定义大都互相矛盾。比如,歌德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疾病,尼采则认为浪漫主义不是疾病,而是药方;施莱格尔认为浪漫主义是摆脱个体的热望,布吕内蒂埃则认为浪漫主义是纯粹的自我中心主义。那么,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揭示浪漫主义的独特性所在,伯林采取了他认为唯一明智而有效的方法,即“耐心的历史的方法”,也就是通过研究具体的人物及他们的主张来展现浪漫主义的进程。这使得整本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伯林清晰地描绘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开端、成长和壮大的历程以及它对于后来的巨大影响。

伯林认为,浪漫主义的兴起,是与对启蒙主义的反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启蒙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认为它是解决人类生存困境的唯一出路。启蒙主义者极端地将科学与理性推广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但这样的追求将人束缚在冷冰冰的的理性中,忽视了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性,贬低了人的主体性。

伯林认为启动了浪漫主义进程的人是哈曼。哈曼认为,启蒙主义的整套理念扼杀了人的活力,以一种苍白的东西替代了人创造的热情,替代了人丰富的感观世界;人们想要的不是伏尔泰设想的理性,而是创造——即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观念开启了“对启蒙运动的首轮进攻”。此后,“浪漫主义之父”卢梭登上了历史舞台,他说:“我不做推理,不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伯林认为,卢梭不喜欢冰冷的逻辑和冷静的理智,卢梭真正看重的是激情,是爱,是“精神融入无限的狂喜”。也就是说,卢梭通过否定推理的方式来高扬人的情感,拓展了人生存本身的丰富性。如果说卢梭是以浪漫主义的情感对抗启蒙主义的理性,那么赫尔德则是以独特性来抵抗启蒙主义的整齐划一。赫尔德认为,个体生命都是彼此不同的,没有必要强求一致。这体现了对个人选择的最大尊重。紧接着,“拘谨的浪漫主义者”康德出场了。他主张“人的终极目标归于自身”,说明了人的价值之所以是价值,是由于人的选择。世界上并不存在永恒客观的“人的价值”。这就使得人不再受制于外在的事物。但由于康德还突出“纯粹理性”,所以还显得“拘谨”。这之后,“奔放的浪漫主义”最终爆发了。

作为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伯林始终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来对浪漫主义进行研究的。这使他得出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结论。他认为:“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这个观点颇有深意,因为任何价值都是相对于个人主体而言的,浪漫主义试图将一种美学模式强加给生活的主张,在反抗启蒙主义理性的专制上是有着巨大的功勋的。但与此同时,它也不能绝对地成为唯一的生活理念,那样同样会导致专制,导致人选择的不自由。所以浪漫主义自身已经蕴含了反抗自身的因素,这也是浪漫主义的深刻之处。伯林在富有激情的论述中仍不失严谨与冷静,展现了良好的学人风范。

转自 中国教育报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