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及其前因后果 :: 一瞥惊鸿黄金屋

 >1970<+itself :: Books   

::::::::::::::::::::::::::::::::::::::::::::::::::::::::::::::::::::::::::::::::::::::::::::::::::::::::::::::::::::::::::

 

景观社会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作者:[法] 居伊·德波 (Guy Debord)

王昭凤 译

丛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ISBN: 7-305-04508-X/B·344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635×965 1/16

211页 281千字

20063月第一版

 

 

 < BACK

作者简介

居伊·德波于1931年12月28日出生在巴黎。1950年德波开始了与字母主义国际(LI)的交往。1957年字母主义国际与名为包豪斯印象运动国际的艺术家们一起建立了情境主义国际(SI),德波自任该组织的领袖。

1967年德波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景观社会》,他还于1973年制作了《景观社会》的电影版本(德波称自己是导演)。

他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将其应用在当代大众传媒身上。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已经演变成一种景观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修正。《景观社会》对1968年的学生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4居伊·德波在Champot, Upper Loire自杀身亡,此时他刚度过自己63岁生日几周时间。

内容提要

《景观社会》是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与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当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成名之作,被西方学者誊为“当代资本论”。他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因此,与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在这一意义上,秉承了先锋派艺术理论遗产,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血脉相联的德波,其思想正处于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演变的过渡点上。

——摘自本书封底

居伊·德波 Guy Debord

About Guy Debord (1931-1994)

Guy Debord was born in Paris on December 28, 1931. In 1950 Debord began his association with the Lettrist International (LI). In 1957 the Lettrist International joined another group of avant-garde artists, Movement for an Imaginist Bauhaus, to form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SI) and  Debord proclaimed himself the leader of it.

In 1967 Debord published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his major work. He also made a film version of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In 1973 (Debord Calls himself a filmmaker).

He elaborated Marx’s concept of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applying it to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The analysis that life has been reduced to a spectacle in capitalist society can be seen as a reworking of Marx's early writing on alienation.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 rebellion in 1968.

In 1994 Guy Debord committed suicide in Champot, Upper Loire, a few weeks short of his 63rd birthday.

 

 

英文版封面

English editions

 

法文版封面

French editions

目 录

Contents

本站简评

Brief comment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内部的统一和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和历史

第六章 景观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

第九章 物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

 一、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

 二、漂移的理论

 三、异轨使用手册

 四、情境主义者关于交通问题的提纲

 五、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

 六、关于文化革命的提纲

 七、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八、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

 九、《景观社会》二十年(讨论)

译后记

居伊·德波四十年前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直指现实,尽管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景观”(Spectacle)这个概念是居伊·德波炮制的一个大筐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人说它过于空泛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把杂什装进筐子前免不了整理一番,以便装得更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波那里。他并非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往里面塞,而是先做了一定的梳理工作。换言之,他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审视角度。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中的统治手段。景观的不同并不等于景观和人的关系不同,其实所有景观的目的都是异化社会,统治人类。景观为谎言提供了更具迷惑性的传播手段,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局部的需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在某些局部有这样的需要,如此一来靠自律去阻止景观的入侵就变得难以实现。

比较乐观的看法出现在其他理论家的著作中,德波则是强调批评,而且用的是格言警句式的文风。1968年,德波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景观化或说被异化。

《景观社会》篇幅不长,总共二百多自然段,但基本没有让人能轻松阅读的段落。看不懂也用不着羞愧,能通读一遍就不错了。书中还有相当篇幅是他人对居伊·德波的评介,明显比德波本人的理论好懂,还可让读者了解他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全貌。

但不知道德波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早就自杀了。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Official website of Guy Debord

Guy Debord官方网站

Guy Debord Cineaste

Guy Debord电影作品

《景观社会》中文版第一章

La Societé du Spectacle (Full text of the French editio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Full text of the English edition)

隆迪的狂吠 Hurlements en Faveur de Sade (电影)

看见景观,或看见风景

   

 Nov 27, 2006

 < BACK